标签:
学习心得健康 |
分类: 个人看法 |
中医养生康复学心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健康这一名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拥有健康才拥有财富已成为人们对生活的新理念。世界卫生组织WHO1984年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健康并不是一夕可成的,生命是需要不断悉心呵护的。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实用性的中医养生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寿世,最早出现于《庄子》,顾名思义,养,即护养、保养、调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即保养生命。关于养生长寿的问题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就有提及:“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也就是说养生需要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各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方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学中强调形与神合一。形即身体,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有言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佗的五禽戏至今流传,印证了运动可以使人健康的功效。戴并非一味地运动就是正确的,应注意不妄作劳,动静结合,大劳伤身,得不偿失。
神即精神。孔子有云“仁者寿”又有赞其学生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明了儒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对于仁爱,乐观的人生观的赞赏。中医中有七情致病之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及“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也说明了人的情志变化可以影响其身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情变化。情志所伤,导致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而发病,而其首先动摇,影响伤及心神,心病波及其他脏腑也可使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自我心理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是保持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要手段。
把握了身心的健康还应注重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养生有三因:因人,因时,因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中医中将季节分为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春,属木,木性曲直,畅通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在春季应食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同时木主肝,故可多吃能温补阳气之物,如韭菜。注意多户外运动及防春寒感冒和慢性病复发。起居晚睡早起。夏,属火,火性温热,有温煦的作用,此时全身毛孔大张,气外溢,宜饮食清淡少油腻易消化食物,忌暴吃冷饮。火主心,在情志调节面宜调息静心,晚睡早起。温水洗澡,运动宜在清晨傍晚进行。同时可在夏季进行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即所谓的冬病夏治。秋,属金,性清肃,收敛。“秋防燥”宜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少辛增酸。可进小补。秋季宜早睡早起,在情志方面要防止“秋愁”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冬,属水,性润下,有闭藏的特性。冬季养生着眼于“藏”,早睡晚起,神藏于内,但也不可缺少适当的运动。冬至开始宜进补,但需遵循辩证进补,因人而异和补勿过偏的原则。
此外,合理使用药物保健。适当节欲等也是养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总的来说。养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病在于防而重于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保健手段就是获得健康与长寿的重要基础。
(选修课上完了,老师说写篇文章作为考试,就写写咯~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