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对蝈蝈吹牛皮教案设计以及说课

(2011-09-05 10:35: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一对蝈蝈吹牛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两个新部首“马”、“页”,记住多音字“奔“的两个读音。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幽默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和两个新偏旁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欣赏幽默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大家看图片上的这对昆虫,穿着绿衣裳,唱着动听的歌,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蝈蝈)我们来认识它们的名字“蝈”。关于蝈蝈这种昆虫你们都知道些什么?那么大家猜一猜图片上的这对蝈蝈张大了嘴巴在干?(吹牛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幽默诗歌《一对蝈蝈吹牛皮》。板书:“一对蝈蝈吹牛皮”学生齐读课题。 

谁愿意做一个吹的动作?他是用什么吹的?所以“吹“是口字旁的,谁能为”吹“找朋友? 

 “吹“还有一个朋友想和我们认识呢,(出示“欠”认读)。 

那么这对蝈蝈在哪里吹牛皮呢?又是怎样吹牛皮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范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这对蝈蝈在哪吹牛皮?(村西)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 

设问:“闲着”什么意思?谁能说出它的反义词?分析这个字。你还能说出其他门字框的字吗?你发现“闲”里边的“木”有什么变化吗? 

这句话中的“碰到”能换一个词吗?学习“碰”。 

三、学习对话部分。 

1、这对蝈蝈在哪吹牛皮呢?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它们吹牛皮的部分。(课件出示这部分文字) 

2、仔细读大屏幕上的文字,边读边画出“它们都吃了什么动物?在哪吃的?”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图片,并设问“你发现了什么?”学习“驴、鲸”。“马有了户口就是----”(驴)为“鲸”组词。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4、教师引读,拍手读,分角色读,齐读。 

   四、学习结尾部分。 

1、现在牛皮是越吹越大了,结果怎样了呢?(课件出示最后一部分文字,教师领读) 

2、“伸伸腿,捋捋须”谁愿意做这个动作?说出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学习“伸、捋、须”。 

3、你能找出藏在这段文件字中的多音字吗?学习多音字“奔”。 

4、这对蝈蝈吹牛皮的结果怎样了?板书“喂了鸡”,同时学习“喂”。 

5、集中读生产字。 

6、生字我们学完了,相信大家闺秀再读课文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7、你们喜欢今天的课文件吗?谁愿意演一演《一对蝈蝈吹牛皮》。 

  五、总结。 

这对蝈蝈为什么喂了鸡?(吹牛皮)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像这对蝈蝈那样爱吹牛皮的人呢?对,我们要实话实说、实事求是,不能为了显示自己而吹牛皮,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老师编了一首小儿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儿歌) 

 

                        两只蝈蝈吹牛皮, 

                        闲吃驴来捋鲸须。 

                        得意洋洋碰到鸡, 

                        捋须伸腿齐奔去, 

                        不知深浅喂了鸡。 

                        幽默诗歌真有趣, 

                        做人道理要牢记, 

                        诚实谦虚记心里。 

                   

 

 

 

 

 

 

 

 

 

 

 

 

 

 

 

 

 

 

 

 

               一对蝈蝈吹牛皮(说课材料)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对蝈蝈吹牛皮》这篇课文,是长春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幽默》中的一课,这是一则以诗歌形式出现的风趣而带有讽刺意味的小幽默,作者写了一对吹牛皮的蝈蝈,它们牛皮越吹越大,结果反被公鸡吃了。 

  这首幽默诗朗朗上口,情节有趣,读后让人忍俊不禁,暗自发笑,感受到幽默带给我们的愉悦。笑过之后,不由得引人深思:牛皮吹大了,收不回来,就会连性命都搭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幽默的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和两个新部首“马”、“页”,记住多音字“奔“的两个读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表演的方式不定期表现幽默。 

          3、体会幽默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和两个新偏旁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欣赏幽默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片 

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大家看图片上的这对昆虫,穿着绿衣裳,唱着动听的歌,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蝈蝈)我们来认识它们的名字“蝈”。关于蝈蝈这种昆虫你们都知道些什么?那么大家猜一猜图片上的这对蝈蝈张大了嘴巴在干?(吹牛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幽默诗歌《一对蝈蝈吹牛皮》。板书:“一对蝈蝈吹牛皮”学生齐读课题。 

谁愿意做一个吹的动作?他是用什么吹的?所以“吹“是口字旁的,谁能为”吹“找朋友? 

 “吹“还有一个朋友想和我们认识呢,(出示“欠”认读)。 

那么这对蝈蝈在哪里吹牛皮呢?又是怎样吹牛皮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范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这对蝈蝈在哪吹牛皮?(村西)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 

设问:“闲着”什么意思?谁能说出它的反义词?分析这个字。你还能说出其他门字框的字吗?你发现“闲”里边的“木”有什么变化吗? 

这句话中的“碰到”能换一个词吗?学习“碰”。 

三、学习对话部分。 

1、这对蝈蝈在哪吹牛皮呢?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它们吹牛皮的部分。(课件出示这部分文字) 

2、仔细读大屏幕上的文字,边读边画出“它们都吃了什么动物?在哪吃的?”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图片,并设问“你发现了什么?”学习“驴、鲸”。“马有了户口就是----”(驴)为“鲸”组词。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4、教师引读,拍手读,分角色读,齐读。 

   四、学习结尾部分。 

1、现在牛皮是越吹越大了,结果怎样了呢?(课件出示最后一部分文字,教师领读) 

2、“伸伸腿,捋捋须”谁愿意做这个动作?说出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学习“伸、捋、须”。 

3、你能找出藏在这段文件字中的多音字吗?学习多音字“奔”。 

4、这对蝈蝈吹牛皮的结果怎样了?板书“喂了鸡”,同时学习“喂”。 

5、集中读生产字。 

6、生字我们学完了,相信大家闺秀再读课文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7、你们喜欢今天的课文件吗?谁愿意演一演《一对蝈蝈吹牛皮》。 

  五、总结。 

这对蝈蝈为什么喂了鸡?(吹牛皮)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像这对蝈蝈那样爱吹牛皮的人呢?对,我们要实话实说、实事求是,不能为了显示自己而吹牛皮,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老师编了一首小儿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儿歌) 

 

                        两只蝈蝈吹牛皮, 

                        闲吃驴来捋鲸须。 

                        得意洋洋碰到鸡, 

                        捋须伸腿齐奔去, 

                        不知深浅喂了鸡。 

                        幽默诗歌真有趣, 

                        做人道理要牢记, 

                        诚实谦虚记心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先出示两张蝈蝈的图片,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题目中的吹,引导学生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记忆生字效果较好。

        2、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跟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自主体会两只蝈蝈的口气,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幽默。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练习,它是一个长期坚持指导与练习的过程,每一课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3、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请两名同学演蝈蝈,一名同学演公鸡,其余学生观看并评价,谁演的像,哪里像,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能够展示出两只蝈蝈吹牛皮的样子,配合默契,在表演中加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利用部件组合法识字,结合字理图识字,巩固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识字,如学习“伸”“蝈”等字。学会了生字的同时,巩固了识字的方法,学生乐于与人交流,为今后的识字打好了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在教学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没有及时进行评价,评价语言缺少鼓励性,总之,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认识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