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iddle/4c75bab0g82d4156b2b13&69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一座一座的村庄渐渐
都听不到那琅琅的读书
声了,学校远离了村
庄,教育远离了生活,
孩子远离了家园。
孩子随学校而去。
家长随孩子而去。失去
童声滋润的村庄开始枯
萎,村口老槐树下打鼾
的老人成了一种守望,
大路上的车前草也大胆地站起身把路的尽头探望。
我们的新闻曾经骄傲的宣称,无论走进哪一个村子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可如今这座座校舍有的被占作私用,有的成了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有的门窗被人挖去,几乎成了一堆废墟,那高高的木杆上再也没有了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学校原本是村庄的一部分。学习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清晨,大人下地,孩子上学,小人们几乎是同一时间跑出家门,自动排成队,唱着歌儿走向学堂。当大人们在晨雾中扬着牛鞭翻开道道泥浪的时候,还能隐隐约约听见孩子们在清脆的哨音带领中喊着一、二、三、四......那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古人们在论及教育时,说一是音乐,二是礼仪,三才是学文化。如今远离了土地、村庄和父母的孩子被封闭在那些中心学校里,直奔的是应试。那些本该是“也傍桑田学种瓜”的农家子孙不识五谷、不分麦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实在不敢奢望这些远离了土地和村庄的孩子,心中还能保存多少对母土的敬畏和热爱。
农村的教育本不应该仅仅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它是文明的引领和倡导。过去农村的学校白天教孩子读书识字,晚上给大人扫盲,给他们讲时事、讲党的政策,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春暖花开时,老师带着孩子们到野外去画画,虽然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画家,但坐在那暖暖的阳光下看着蜜蜂在花蕊中忙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往往老师还会借机讲一讲蜜蜂的分工,这样的课只要一次终生难忘。每年的夏收秋藏时都还要放两次忙假,小小的人儿并不一定真能帮上多少忙,但却能实实在在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记得有一位同学在掰玉米的日记里写道:干枯的玉米叶子在胳膊上划出了一道一道的白印子,汗一湿火辣辣的疼。老师便大加赞赏,让我们这些小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生动。每逢星期六我们还要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一次大扫除,路过大槐树下歇晌的大人时说不定就会被叫住,说学生娃给咱记一下工分或说给咱念一下报纸。前几年有位京城的退休教师到农村来支教,不仅带来了电脑还到来了京城的文明,她首先让孩子们学会了随手捡拾垃圾和见人问好。一乡人高兴地说,娃娃们解开事了!http://s4/middle/4c75bab0g737b9e47bcf3&690
如今村子里没有了小学,
乡镇也基本没有了中学,偏远
山村的一般人家要么让孩子推
迟上学要么举家离开土地,孩
子在城镇上学,大人做小工捡
垃圾维持生计,这样长大的孩
子将来和土地还能有多少感
情,实在不敢想象。我到过黄
河岸边的一所中心小学,它的
辐射半径约二十公里,只设一
到三年级,村子里有亲戚的学生就寄宿在亲戚家,没有亲戚的学生只好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学校没有大师傅,学生的吃食都是星期天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学校有一口大锅,老师只负责给帮忙热一下。周末回家取干粮的那天若碰上雨雪天气,孩子们就会缺课。家长说,上山下洼的实在操不过心。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如今大部分中心学校的食宿条件都得到了彻底改变,财力好的地方还配备了专职的生活老师和周末接送孩子的专车,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看上去农民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了,可在另一方面他们为孩子上学的负担反而越重了。小学是孩子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加之校园安全事故时有耳闻,谁人不想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快乐成长的孩子呢?所以不少人家就选择了举家搬迁租房陪读。一般人家有一个孩子上学还勉强能维持,若有两个上学很可能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农村没有了天真活泼的孩子,没有了年轻的父母,渐渐变得更加寂寞。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位老华侨20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偏远农村的“撤点并校”,她调查的足迹遍布十多个省份的贫困农村后,充满忧虑地发问:孩子六七岁就离家住校,在封闭的环境里接受应试教育。可十年寒窗苦读后,能考上大学的不到百分之十,但这些孩子很难再回到农村。而离开土地的父母,在城镇找到长期稳定收入的机会同样渺茫,他们再回到农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这些孩子,这些父母,以及逐步走向衰落的村庄,他们的前途在哪里?
远去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学校,更有多少代人魂牵梦绕的乡土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