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4c74e378hae695909d46f&690
折柳送别,古诗词里的意象
文:紫华
唐朝的折柳送别,是唱和诗词的主题。唐朝人风雅,喜欢交往唱和。唱和于心灵之间,唱和于山水之间。而在唐朝之前和之后这样的文体也是不少的。
唐朝的送别,这种行为举动植根于生活。是自然的,一点都不矫揉造作。这种行为艺术,在什么地方上演那?有固定的地方。要离开一座城会有很多条路。在这些路的两旁建有很多亭子。隔五里路修建一个亭子。叫短亭,隔十里路又修建一个亭子叫长亭。这些长短亭子,原本是路人休息的地方。躲避风雨和酷暑严寒的港湾。这些亭子都离城市不远,后来就被人们无意识的潜移成送别的驿站。送到十里长亭,唱离别歌,喝离别酒,遮杨柳相送。柳条柔柔,曼妙垂丝。柳枝意思,也是谐音留字。柳叶如眉,如恋人不离不弃。“芙蓉如面柳如眉”,一个女子美好的意象。《诗经》中《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表示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而柳又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因而古人历来喜欢折柳赠别。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传为“百代词祖”李白所作的《忆秦娥》有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以想象,据《西安府志》记载:当年的长安“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的《青门柳》云“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可见折柳赠别既蕴含着一种对离别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离别友人就象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很快适应,象柳枝那样可以插地存活、随处生根、可喜发芽。难怪古人在离别时折柳相送,文人雅士常常为此吟咏。因为古代人交通工具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别离几年不曾相见。所以思念渴盼之情,愈是强烈。就上演了一幕幕离情别绪。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的习惯。寓意期盼行人归。
古人的离别送别之作,常用的意象很多,并非只有南浦一个。水边送别,或者是行者将沿水路离开,一般用南浦、隋堤、渡头、陇首;陆上送别,多为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送人出使外国,一般就用阳关。除了地点作为意象,还有景物也可以作为意象,比如柳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者,“留”也。南浦,一个送别诗词中的意象,一个郁结着离情别绪的地方。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南浦相送,泪如丝情感幽怨。别离是诗人最伤感的事情,也开着一种似乡愁的花朵。柳永《倾杯》: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柳永绝对是一个凄婉的词人,一次次离别的宴席如此的频繁,兰舟停留着久久不可离去,相送于流水潺潺的南浦之上。流水呀,带着诗人的一腔愁肠。洞箫婉转,美酒醉人。离歌声声,长亭日暮下,烟雾袅袅。那么南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率如此之高呢?
南浦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文人常用“南浦”来代表送别的地点,有时也作“别浦”。清人王琦说:“南浦,送别之地。”南浦作为送别诗的一个意象,不断衍生,逐渐成为一种意境,只要看到这个词语,就会使人联想到离别时的惨恻场面。唐代教坊有《南浦子》曲调,宋代有《南浦》词牌,多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而《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的重要关目。一直作为辞采华美、情致惆怅的生旦戏在舞台上长演不衰。霍小玉阳关送别,折柳送君郎。清泪行行,难舍一个女子的柔情万千。在旦戏里,也是送别的很好戏段。小玉和李郎刚刚婚后恩爱缠绵,却因那个太尉的从中作梗不得不鸳鸯别离。于是情难舍,爱相依。水袖翩翩,梨园别语话人间的凄凉。长亭阳关,何时才能见到心上的人儿。一把清泪,一段儿女情长。在《紫钗记·折柳阳关》中小玉的第一支曲【北寄生草】中就以柳(色)为中心,桃叶碧草等都是衬托用的。一般折柳送别都因柳枝长而软,依依可人,似有挽留之意。而小玉的唱词“这柳呵,纤腰倩作绾人丝,可笑他自家飞絮浑难住。”她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辞此别是否还能再相见,未来多劫的命运就如这柳絮吗?就如这飞花吗?就如这柳絮飞花无凭依吗?一个女子,怎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那?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命运吧。而可喜的是,最终经历了几年的波折和等待,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小玉和李益还是团圆了。这阳关折柳,真的折出了山高水长。真的折出了花好月圆。
王维是一个唯美的诗人,他的唯美和清新的诗句,来自他一心向佛的心态。心存清雅,忘却人间红尘烟火。而李白个性张扬浪漫,但也一样把别离折柳演绎的悲苦缠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把折柳折的到位而情深。后来乐人收进乐府诗集,被谱曲传唱,而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被反复吟唱。人们就把这首诗改成《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刀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要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棉送形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