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紫日》镜头美感

(2007-05-01 08:56:31)
 
  1.  看完冯小宁“战争三部曲”,虽然风格有些类同,但整体美感却一部比一部来得强烈。从《红河谷》的蓝天白云画面到《黄河绝恋》中Angle在黄河边展臂的强烈对比再到《紫日》中依然优美的音乐和更加煽情的画面,冯小宁用他的镜头证实了导演的主体地位与镜头美感的重要性。而其中几桢画面则以它们各富特色却又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从此留在观赏者的记忆中,体现了影片巨大的美学价值。 

      先说悲壮美。冯小宁拍过一部叫做《长天烽火》的电视剧,每集都会让人流泪。因为在那部剧中冯小宁运用了大量富含悲壮美的镜头:战士架机冲向敌舰,新娘在走出婚礼教堂的瞬间被炸死,等等。在《紫日》中,冯小宁再次设置了蔚蓝的天与澄净的海,战舰与战机轰然相撞,陨落的生命在火团腾起的瞬间凝固成镜头所衍生出的永恒美感。那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以及内心的惋惜、悲痛、沉重都是镜头美感的产物。当然,“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电影中要表现美那就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体验来实现。在感受悲壮的过程中,导演的个人情绪得到渲泄,观众得到共鸣,导演的目的达到了,美也就实现了。或者说,是悲壮的情绪感染着人们,电影的价值也在悲壮中塑就。而这种美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愉悦或者视觉享受,它是一种凝重的思考:战争伤害的,是否仅仅是中国人? 

      然后说凄凉美。没有战士的悲壮,凄凉美只是属于秋叶子的美。片中有一个震撼人心的镜头:导演用一双手的移动表现奔跑着的秋叶子,随着一声枪响,蓝天下那双高扬着野花的手在移动过程中瞬间停止。野花被抛洒向蓝天,秋叶子的手在画面左下方二分之一处微微张开,就象一个正在祈祷的天使(是否会让人想起对和平以及生命的祈祷?)。没有鲜血没有伤口,只有一个小女孩伏在花丛中,苍白的脸上两只大眼睛里流露出茫然。这种精致化了的死亡被镜头美化得恰到好处,让人们捕捉到一种镜头语言的神奇。准确地说,冯小宁是尽量通过镜头这种中介物质淡化善良人死亡的残酷冲击,尽量地用一种美好的语言叙述美的凝固,让人们在这种遗憾中感受生命的悄然远逝。同时,美的东西一旦突然定格就可以给人以一段相当长时间内的精神打击与视觉记录,冯小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美成为生命、和平、善良的代名词。 再来说宁静美。娜

      佳在湖中游泳,蓝天碧水下是白色的肌肤与线条柔和的脸的倒影。随着娜佳的游动,镜头平移,缓缓追随一种人体美与自然美的融合。《美学》道:“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那么这种融合就是为了让观赏者在目睹残酷战争的过程中立刻从直观上开始向往和平的美。当战争结束了,人们把秋叶子的小八音盒送回长白山,在黄叶堆积的地面上,一只小八音盒静静地旋转,传出悠远而动听的音乐。这种宁静与祥和在表达一种宁静美的同时也表达着导演本人的感受。所以,我想,导演是在用这种与枪炮声相对比的宁静述说生命、和平的珍贵,同时不管是游泳时的寂静也好,还是只有八音盒声音时的空灵也罢,都是人们所能被感动的因素,就是一种煽情的因素。让我们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靠近美、把握美。毕竟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时间上是有限制的,只有让人感受到审美的直观,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
     
      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与组接,拼接起冯小宁个人唯美化的电影美学追求。在影片最后的字幕中,“3500万人”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堆砌出另一种深化了的美。冯小宁喜用片尾字幕,这也属于冯小宁在运用镜头语言上的特色。冯小宁的表达从《红河谷》一路走来,离不开绚烂的色彩、柔美的音乐、比例恰当的画面分布还有字幕所延伸出的内涵。有点象后期哥特式建筑,层层叠叠的钟楼貌似琐屑却可以产生宏伟中的和谐美,所以歌德才会产生审美感受的动情。 

      而我们作为观赏者,也在另一种风格中思考战争的伤害。不再是《黄河绝恋》中的愤恨而是换上了一种冷静:无辜的日本人民毕竟不同于军国主义者的残忍,与中国人民一样,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于是影片最后的美被升华至生命与人性的角度:莫斯科红场上的鲜花就象生命的守护者一样呼唤人们把耳光打在军国主义者的脸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