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峥
90后制造
北京2010年高考成绩公布,人大附中学生李泰伯以703分的总成绩摘得北京高考理科状元,北京五中学生齐肇楠以675分的总成绩摘得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人大附中学生范逸临以考分702分摘得2010年北京高考理科“榜眼”。
新浪新闻 6.24
神州大地,状元频出。高考成绩颁布的这几天,各地状元也新鲜出炉。这段时间的状元们是忙碌的各种专题讲座、广告代言,媒体采访。状元们俨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明星,那么从考后的“状元热”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高考状元成了谁的代言人?
http://s5/middle/4c7425c6x89bd6364d074&690
首先,高考状元成为了学校的代言人。记得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学校往往会花大价钱大肆宣传,进行广告攻势,无论是公交上的移动电视甚至是路灯所悬挂的高考状元无处无处不在。除了广告攻势外,无论高考成绩怎么样,各个学校在高考公布之时都会来那么场放烟花大赛,似乎都在宣誓着学校高考成绩多么令人瞩目。让人不解的是,一方面学校放烟花时候出手阔绰,一下子就烧掉了几万甚至几十万;而另一方面,高中教室装空调都需要学生自费,来场“被捐款”,至于足球场什么时候能铺草皮那更是搪塞经费紧张,很难说清楚学校究竟是有钱还是没钱。
另外不仅仅如此,高考状元也成为了某些健脑保健品的代言首选,记得高三时候,学校几乎就成为了各种健脑保健品比拼的战场,楼梯间,广告栏,甚至是高考倒计时表,还经常有人来发宣传单,似乎给人这么一种错觉,进的不是学校,而是某保健品卖场。而那么宣传品上总印着那么些状元们是如何夸奖产品帮助他们夺魁的,在我看来,如果是当真吃了这些保健品能够提高成绩为产品说话也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并没有用过某种产品而进行虚假代言,那么恐怕也只能成为高考届“侯药华”,凸显出了某些状元的诚信问题。
笔者去年参加完高考,也认识那么几个区县状元,总结出状元为何能够考取高分的原因在于他们死记+活用+多做题+时常复习。他们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背后的付出与压力也是很大的。他们这群人往往也“被分班”,以我所在高中为例,学校会仅仅以期末考试分数进行学生文理分班,分出普通版和精英版,然后再高三的时候再进行此分班,从所谓的精英班中分出文理科各30名同学组成小班。这些小班有这么一个特色,那就是下课的时候走廊上都没人,似乎他们的活动范围仅仅限制在了课桌附近几平米的当中,另外每当月考,周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会为错的题目嚎啕大哭,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学生毕业后采用撕书泄愤也就可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校往往以学习成绩进行分班,以分班和补课的各种方式来提高升学率,甚至为了争抢状元,开展了类似足球俱乐部一般开展各学校之间的挖人行动,当然学校的“被分班”也体现出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另外再谈到“状元热”现象,新浪教育也收集了近《昔日高考状元的职场现状》,有当律师,当老师,有在电视台工作的,总体生活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我看来,我想用一句话点评下“状元热”的现象,那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不缺状元,就像天下无贼里说的缺的是人才,特别是缺的那种范仲淹所吟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