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峥
90后制造
据《今日早报》报道带吸盘的黄色小鸭小碗、可爱的奶瓶、俏皮的童装、色彩丰富的儿童水壶……如今,这些贴上儿童标签的用品正在成年人中悄然走俏。连即将到来的儿童节,也不仅只是孩子们的专利,许多80后、90后的大孩子们,这几天都在酝酿与小姐妹或是恋人互赠儿童节礼物。 -新浪新闻 6.1日
今早起床接到了几条朋友发过来的6.1节祝福短信,一下子将我这个早不属于儿童的“奔二一族”拉回到了儿童节的记忆当中,蓦然回头,那些童年的记忆是那么的让人无限怀恋,却永远也无法让童年重放一遍,而下面的这些恐怕也会让你依稀找到些童年的影子,引起共鸣。
http://s10/middle/4c7425c6x87ed17d75bc9&690
先说到童年那些让人怀恋的那些人与物,你是否还记得为了集齐袋中卡片,吃的人反胃的干脆面;还记得怎么样将魂斗罗调成三十条命;还记得葫芦娃和一休哥他们吗;还记得组装四驱车时候的快乐吗?以及那些童年玩的跳房子的游戏吗?这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感动.
再说到我的一些儿童节记忆,记得小学时每年都会在影剧院来场6.1晚会,往往都要将排练许久的节目搬上台前,记得那时候的我最怕过的恐怕也是儿童节了,那时候我的见到陌生人都会脸红,更别说站在几千人面前大胆展现自己了,哪怕是班级合唱上台的时候也会让我头脑一片空白,如南郭先生般的站在台上,是那么的滑稽。而每当过六一的时候,父母在这天就扮演者阿拉丁神灯的角色,不说有求必应,但是对于孩子那些合理的要求总会尽可能的满足,要父母买心仪已久的玩具或是让父母陪着去趟游乐园,那时候的儿童节可真是无忧无虑。
而到了现在,当初的小朋友们已经成为了祖国的青年一代,而当初的感动也被各种压力给冲垮,虽说我们都期待着明天会更美好,但蚁族、被就业这些词汇刺痛了内心深处的神经,而寂寞文化在校园里流行,上网似乎也成为了不少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早上起来眼前就是一串数字,到了晚上又被各种压力所弄得无法安心入睡,现在的我们恐怕无法找回到处童年的感动了。
最后再回到新闻中来,也许看到现在80、90后还用这些奶嘴、卡通水壶之类的物件你也许会说他们幼稚,在我看来这些儿童标签玩具走红的背后更多的是现代学生舒缓压力的一种形式,因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及高压的学生工作中,很多年轻人都是不知道何去何从,早上睁开眼眼前就是分数,晚上睡觉时还想着烦人的事,连上网时候都喜欢上了“隐身”这时候的他们看到这些童年的物件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动,这份简单而又快乐的感动,也许是现代生活最缺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