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巴音郭楞:寻找从俺家乡消失的藏族部落(多年前俺的原创)

(2011-07-04 13:14:51)
标签:

新疆

巴音布鲁克草原

藏族

和静县

部落

文化

    巴音布鲁克草原九曲十八湾

http://s6/middle/4c7402e2xa737e026dda5&690

    很小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支游牧的藏民部落,那时,在和静县城或库尔勒,经常会遇见一些赶集的藏民******。上世纪80年代末,这支藏族部落又全体返回西藏。如今,在我的家乡,已很少能看见藏族同胞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很多新疆人在怀念这支曾和我们共同生活在新疆南疆的藏族同胞时,对这支颇具神秘色彩的部落越来越好奇。

    2006年“五一”,新疆某报社发起了“寻找遗落在新疆的藏族部落”旅游探险活动·····  

    其广告语言颇具煽情:
-----------------------------------------------------------------------
    五•一出游,去哪里?跟随**报发起的“寻找遗落在新疆的藏族部落”活动,到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去感受独特的生活吧。
  此次活动缘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藏北昌都地区一个部落中,有一个孩子梦中受到佛祖的指引,告诉他要带领乡亲们前往香巴拉(理想之国、天上人间)。
  小男孩把佛祖的指引告诉大家,乡亲们深信不疑。于是,小男孩带领着大家,靠着佛祖的梦中指引向西北方向前进。几个月过去了,路越走越艰难。有一天,佛祖突然中断了梦中指引。小孩只好每天在心中祷告,而后把手杖扔向空中,手杖所指的方向,便是前进的方向。
  就这样经历了无数日的跋涉,他们走到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他们认为这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场就是香巴拉。于是,这支藏族部落就在这里留下来,繁衍生息。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跋山涉水的人们不断回忆着家乡,给后代一遍遍讲述着故乡的人和事。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隐秘的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
  这一次没有等神佛的启示,他们向政府提出了返乡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末,藏北昌都地区政府的官员来到了巴音布鲁克,安排了许多大卡车,要把所有的人接回故乡。当时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留了下来,据说一些返乡的人又重新回到巴音布鲁克。
  正是这个独特的群体,让人有了想去看看的冲动。新疆**报联合新疆电视台汉语经济频道《清风车影》栏目、扎西德吉西藏风情吧,推出了“寻找遗落在新疆的藏族部落”活动。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巴音布鲁克探秘之旅、一次西藏文化的寻踪之旅、一次奇异探险猎奇之旅。
  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感受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美丽,你还不赶快行动吗?
------------------------------------------------------------------------
 

    多年以来,本人对这支藏族部落从我的家乡返回西藏,虽然也略知一二,但此次新疆某报社所发起的活动,也激发了我想了解这支部落的兴趣,他们何时来到新疆?为何又离开了生活了多年的新疆?他们现在还好吗?


    遗憾的是,在网上查遍了,都没有这支部落的有关资料和报道,新疆某报发起的这次“寻找遗落在新疆的藏族部落”活动,除了广告词,似乎也没了下文******,但这只藏族部落的确曾生活在我的家乡啊!带着强烈的好奇,我利用好几个休息日,在库尔勒的某档案馆,查阅了部分史料和县志,终于基本搞清了这支神秘部落在新疆南疆迁入、迁出的大致经过。

    新疆和静县藏族同胞的迁入和迁出经过

    在新疆巴州境内的藏族人民是上世纪50年代后分三批从西藏自治区那曲专区迁入的。
    第一、二批在1953年至1954年,以“小活佛”才仁云登和甘玛本布为首,带领18户88人、26户65人先后从那曲专区的申扎县、江隆县出来,为寻找“乌金伯龙”(极乐世界)流落到若羌县卡哈拉克地区被发现,若羌县政府进行营救,安置。第三批是1959年以加本洛桑和扎浪仓巴为首,率领不愿随同达赖喇嘛叛乱的53户300余人逃离申扎县和江隆县,中途被土匪劫掠,于1960年逃至且末吐拉地区,被且末县政府营救安置。前后三个时期共迁入藏族人民93户460人,其中男234人,女226人,共有大小牲畜1.64万头。1962年,均由州政府安置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驻牧。1979年,集中到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水草条件最好的奎克乌逊、伊克扎尕斯台、德尔比勒金三个牧场居住。
    60年代初期,西藏自治区尚未进行社会改革,为帮助入境藏民从思想上,政治上摆脱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和宗教迷信思想的禁锢,对僧侣上层人士从团结教育入手,结成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启发教育他们自觉进行自我改造,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消除历史上遗留的隔阂,州县政府多次组织藏民到各地参观,并派遣得力干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开展贸易、卫生等项工作。藏族群众思想觉悟逐步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干部和积极分子。然后以“慎重稳进”的方针,深入进行民主补课,实行民主建政,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州县地方事物的管理。到1985年,有藏族县人大代表2人,州、县政协委员2人,自治区政协委员1人,保证藏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及地方事物的管理。定居在巴州的藏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藏民中中老年人对故乡感情深厚,盼望叶落归根;加上藏民人口少,青年人择偶范围愈显狭窄和子女因语言文字不同升学就业困难等原因,从1987年开始,居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藏民开始成批返藏。经西藏政府与新疆政府和巴州政府共同协商,分四批迁返,由和静县分别护送至兰州或格尔木,然后由西藏有关部门接回。从1987年至1990年9月初,藏民迁返工作全部结束,四批共191户1080人返藏。

 

    本文最初发在中华网论坛和俺的中华网博客上:http://bslk.blog.china.com/200609/31468.html

    新疆县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佛寺--黄庙

http://s9/middle/4c7402e2xa7377a57d58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