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65故宫讲座,《天之骄子》
(2024-06-07 20:58:31)
标签:
365 |
今天是充实的一天,有幸预约故宫讲座,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周维强博士给大家分享清朝铜板画。
从铜板画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进程、武器使用情况等信息,比文字档案更直观。乾隆皇帝曾命郞世宁画过不少铜版画。其中得胜图铜版画制作历时十二年,分十次运返中国。清朝多次战役都会绘制铜版画。铜版画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还是有区别的,透过腐蚀精准地将画家的线条复制下来作为基础。再利用雕刻及二次腐蚀的技法,强化了以线条和不规则点状制造光影差异效果。铜版画战图的构图方式影响了清代战图的形势发展。
讲座中展示了大量的清宫档案,其中有一件是承办的官员怕运送的过程船只出现海难,上报申请各加印一件,乾隆朱批是:有一分足矣何必。奏折末尾写:知道了。非常幸运的是中法往返运送十二年中,没有遇到过一次海难。
第一次知道了,除了皇上御笔朱,还有蓝批,由军机处批复,以及墨批,就是皇帝驾崩之后,新皇末上位前,新皇的批复。
在印刷交往中,法国工匠提醒中国的宣纸不适合印刷铜版画。需要特殊的油墨和不吸水的纸张来印刷。周博士还展示了他去法国和德国博物馆看到的铜版画。他注意到他们在保存铜版画过程中使用的镜框,这样可以避免压平画面。
近二百张的PPT让我对清代铜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讲座结束后,我急忙到文华殿再欣赏一遍铜版画。仔细观看中,发现人物的面目特殊有些西方化,尤其是鼻子普遍偏高,面目有异域特点。这还不是本土画家所画,故略有瑕疵。
听完讲座,我往前三殿走,避开人群,又拍到了无人的专场画面。每次走在空旷的太和广场,感觉自己很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建造广场如此宽阔宏伟的原因。喜欢干净的画面,喜欢在这里体验与历史交接的氛围。
从东华门出来,找了辆共享单车向人艺出发。晚上七点半,我和姐还要看话剧《天之骄子》。这版的话剧是青春版,启用的都是年轻演员,所以一层还有许多空位。如果改作濮存昕、何冰或徐帆,估计座无虚席。年轻演员的功底还挺好,大段大段的台词非常流利。两个小时没中场休息,一气呵成表演到底,还是挺考验演员的基本功。
看完话剧,先生开车接我回家,生活就是如此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