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
今天花了四个小时去民生美术馆观看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真是大饱眼福。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主要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的艺术。呈现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喀什、和田的500余组件作品。既包括来自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400余组件文物,许多作品属于首次公开展出。
唐景龙四年12岁的卜天寿抄的《论语郑玄注》,马上就要放小长假了,夫子给留了作业,这份作业长达5.38米,在完成作业时,他也有点小怨言,作业末端,他写了两首诗,表达自己的不满,一千多年以后,这份作业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唐朝的小麦点心,现在还保存完好,因为在新疆出土,那里气候干燥,容易保存。唐朝的伏曦女娲麻布图,伏羲执矩、女娲持规,两人皆是人首蛇身,上体相拥、双尾互相缠绕,呈现双螺旋结构,双尾缠绕的现象与后世发现的DNA结构完全吻合,这种缠绕不仅意味着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行为的认知,也表示着人类繁衍后遗传物DNA的双螺旋结构。
重达7吨的龙门石窟的宝冠如来坐像。龙门石窟的密宗造像大都集中在龙门东山擂鼓台三洞和万佛沟区域,如擂鼓台北洞中主尊宝冠佛坐像、前壁八臂观音像、四臂十一面观音像,万佛沟中千手千眼观音像等。这尊宝冠佛坐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体量最大的初唐密宗圆雕造像。
唐三彩来通,与午门所展三彩来通相似。唐绿釉戳印圈点纹把杯,材质为陶,喜欢一千多年前的釉色,还如此艳丽。这件宝贝是天津博物馆馆藏。
西汉的胡傅温酒铜杯仿佛是一个动物园,老虎骆驼兔子羊,什么都有。杯子腰线右下方还有一只九尾狐。九尾狐有点简单粗糙,不是九个尾巴,它是一个尾巴,分成了九个叉叉。《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孔子及其弟子《孝经》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九尾狐是德行最高的鸟兽)。”
有一双彩色丝履可是新疆博物馆馆藏,是东晋时期的,一千多年前的鞋保存得像新的一样。这双鞋挺讲究,
上面是猴王,封侯拜王,希望当官,最下层黄色叫天涯命长,希望长命百岁。这是儒家的思想。从十六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被新疆当地人接受了,这也是文化的传播。鞋尖有两条蓝色的对龙纹,往下是红地儿,白色的是两只对鸟纹。一千多年前,这双鞋绝对是奢侈品,如鬼斧神工一样。它下面鞋底是麻的,把麻劈成细线做经线,然后以丝绸作为纬线,用这种交织的方法做成的这双鞋,很奢侈[捂脸]。
十六国时的女子乐队,第一个弹古琴,第二个是阮,第三个是排箫,第四个是鼓。四个女子都有两个小酒窝,特别生动和可爱。她们统一的发型有十字扁平髻,统一的着装,这种右衽式的长袍,下面是裙子。她们的上身下身和手,还有乐器都是分别制作,最后粘合在一起。
唐吐蕃时期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时隔千年,袍子色泽如新,也只有新疆才能保存这么完好。距今约4000年的新疆小河墓地毡帽,质朴神秘,帽子上缝缀着红毛绳,下方毛绳左侧挂着伶鼬皮,帽檐儿右上端捆扎有深棕色羽毛,是对鸟的崇拜。
魏晋时期彩绘车马出行图壁画砖,可以看出车速很快,马的鬃毛已经飞扬。
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的镶红宝石黄金面具,堪称史上最奢华的黄金面具,豪奢的天花板。两颗硕大的红宝石作为眼睛,炯炯有神、光彩夺目,象征墓主人生前身份显赫。距今已有1500年的时间,一半的眉毛和全部的八字胡上的宝石已经脱落。出土后被当地人收藏,经过几年才上交。胡子上一共有39颗宝石,现存29颗,可能墓主生前就是39岁。鼻子中间有一条细缝,面具是拼接而成,
有极强的写实性,神情庄重肃穆,为典型的西域人形象。据推断,这件面具应该是覆盖于墓主人的脸庞上,同时又是墓主人面孔的摹本。
十六国时的陶鞍马,侧面画有马蹬,马镫是中国人发明的,在西方又被称为“神奇的中国靴子”,英国学者李约瑟写《中国科技史》,就确定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马镫的民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物马蹬,是1965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附近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的马蹬。在西晋东晋时期,马蹬已经成熟并且大规模用在战争上,所以这之后的骑兵,有了马蹬的固定双腿的作用,直接就把双手解放了出来,大大增加了骑兵战斗的灵活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