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65参加故宫讲座--走进楔形文字
(2024-01-29 09:32:58)
标签:
365 |
分类: 日常生活 |
非常幸运地抢到了下午故宫宣讲的讲座,姐和同学都在候补,估计没戏。提前给故宫打电话咨询,参加下午的讲座,可以上午入场。为保险起见,我还是选择了上午十一点后再入宫。
假期的故宫,游人如织,旅游团也是此起彼伏,耳边充斥着各种讲解,有如实的、有演义的、我心中暗笑。避过人潮,抬眼欣赏各种彩画,过过眼瘾。马上就到龙年了,在宫里赏龙是最好不过了。看着彩画中的升龙降龙在屋顶盘旋,看着描金在阳光下耀耀发光,多少年过去了,敬畏之心不曾泯灭。游走在两侧偏殿,喧杂的声音离我远去,身处宏大的院落中,顿感渺小。看过台北故宫和香港故宫的宝贝,那只可近观赏玩,远不如身临其境,在故宫里走一走,在这里能体会历史的厚重,感觉自己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下午一点半去听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教授讲解“书写术的第一楔--走进楔形文字”。我是第一次听到如此详细的讲解,以前看过汉谟拉比法典,看到上面的文字宛如天书。拱教授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给大家介绍,展示了原始楔形文字,人表、职业表和百工表的对照,教大家辨认神表。我认识了“国王”。楔形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其中一个字可以代表:嘴、鼻、词、说、声音发音、喊、牙。听拱教授一介绍,我感觉读楔形文字有点像破译密码,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知道其中的含义。楔形文字又是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文字,一个星星的符号可以看作是神,再加上一些笔划,就是一句话,再回看这些图形,拱教授介绍的内容都烟消云散,早忘记了。相比之下,我感觉看甲骨文,辨认度更多一些吧。而楔形文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看这些文字连蒙带猜,也很难。拱教授还介绍了楔形文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陶铸论,古人在用陶土记录一些简单的符号,在泥板上刻写文字,慢慢演变成楔形文字。挺佩服专家们的研究,让文化得以传承。
讲座于四点十分结束,已经到了故宫闭馆时间。太和广场游人稀少,午门在夕阳的光影中有些模糊,太和门前的两对铜狮子还是忠实地守候在大门前,见证着历史的轮回。影子长长地落在斑驳的石砖上,有些不舍地走出了东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