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文艺演出真不少,我比较喜欢中央民族剧院的导赏,喜欢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一是价格亲民,二是会有老师给观众讲解。艺术就是这么慢慢熏陶的吧?否则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多听多看,长长见识。
周五晚上,我在中央民族剧院听了《秋颂》的导赏。指挥与部分演员提前与观众见面,讲解22号演出曲目。这次演出首次把马头琴融入到乐队低音部中,因为马头琴独有的音色和两根琴弦的约束,很难在乐队中担当重任。乐队创新,特意调整了合奏,展现马头琴的特色。马头琴的演员现场为观众演奏了特有的滑音,还展示了拔弦伴奏。这样单独一讲解,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对胡琴我也不是特别了解,感觉长得都差不多。这次导赏还特意展示了高胡、四胡的不同,近距离地听与看,可以稍稍有些区分。扬琴与大阮和打击乐配合把十六分之一音符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合奏了一首乐曲,在欢快的弹奏过后,突然收尾,最后只剩下一个轻轻的音,仿佛秋天结束,最后一片落叶飘落。伊力亚尔可是老面孔了,我非常喜欢他的手鼓表演。这次他为观众用手鼓模仿丰收的场景,我可以听出筛麦子、收割和火车运输的情景。演出中还有芦笙的加入,上周我刚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看到15管芦笙的演奏。而中央民族舞剧院的表演又有不同,加入了壮族的舞蹈,更有民族特色。
一个半小时的讲解与演奏浓缩的都是精华,期待着更多精彩的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