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原创)
(2011-06-12 07:57:38)
标签:
教育 |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1、把句子切分为词或短语或分句;
2、分别就这些词或短语或分句追问为什么,然后根据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寻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3、体味词或短语所蕴含的情感。
【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是最重要的考点,理解范围宜大不宜小。
三、一些特殊语句的作用
1、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的过渡;照应前文,总结前文(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等;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感情、精神品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等。
答题思路: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_______ 的特点;揭示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
四、句子赏析题的回答方法
1、指出写作特色(修辞手法、动作神态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句式等),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准确;委婉含蓄等);
2、指出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思想、情感、态度等。
3、指出句子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4、指出句子对中心表达的作用。
5、答题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
【注】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答题思路: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含义抓关键词,把作者含蓄的意思用自己直白的话说出来)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④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⑤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⑥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⑦设问——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⑧反问——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⑨反复——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⑩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
五、词语的顺序调换
答题思路: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篇
(一)概括情感具体化的句式:
1.对xxx的xx的感情 ;2.因xxx而xx的感情
(二)概括事件的方法:
1、明确人物;
2、用“人物(为了……而……怎样)做什么”的句式概括。如,女孩为了赚钱看演唱会而卖门票
(三)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内容(《最后一课》);
2、揭示文章的中心(《敬畏自然》);
3、提示话题(《谈生命》);
4、提示行文线索(《背影》);
5、提示主要人物(《孔乙己》);
6、引起读者的兴趣。(语言、修辞角度)
(四)标题含义的理解:
1.浅层义(表面所指的内容);2.深层义(作者实际要表达的精神、思想等)
(五)标题拟定的要求
1、贴切。能概括文章内容,或揭示主题;
2、简洁。一般5字左右;
3、醒目。一目了然;
4、新颖。能吸引读者;
5、深刻。有助于理解中心。
(六)结尾的作用
1、内容上:总结上文(全文)内容。(总结即将说过的内容用简略的语言简单重复概括一下)。
2、思想上:(明确/含蓄)揭示中心(题旨、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
3、情感上:抒发/升华情感,增加感染力。
4、结构上:①照应(标题、开头、前文),使结构紧密;②交代故事结局,使情节完整。
(七)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环境xx气氛(氛围);
2、衬托(烘托)人物xx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5、暗示人物的命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暗示作用);
6、推动情节的发展。
(八)开头的作用
1.点题,引出说明的对象(引出议论的话题);
2.领起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九)不同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xxx之情;②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亲切感。
2.第二人称:面对面地直接诉说,显得亲切,自然,更有利于直接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使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十)详略安排的原则
有利于表达中心的材料详写;跟表达中心关系不大甚至没关系的,要略写,甚至不写。
(十一)叙述的顺序
1.顺叙;2倒叙(设置悬念,使行文曲折生动);3.插叙(交代原因,使行文曲折生动);4.补叙。
(十二)感悟、拓展——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启示、感悟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3、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注意要紧扣文章主旨)
(十二)、文章赏析类题目的回答方法
从文字的内容、情感、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分点进行赏析。
1.先概括指明各方面的要点;
2.再用优美的语言指出各方面的特点、好处、作用等。
非文学类作品的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指代义:
依据上下文,或重点句确定。
二、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常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回答时,一般先解释基本义,再指出其在句中的修饰限制作用(语境义)
三、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1、方法:抓中心句或关键词,对有关内容加以浓缩。
2、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这篇说明文介绍了
3、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读全文,分出层次。找出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方面;
第二,对于外形、大小、色泽等方面可归为特征一点;
第三,用“说明了……”或“介绍了……”的句式表述。
易错点:说明的几个方面找得不全,对文章阅读不细致,要特别注意开头结尾段,尽量在原文找答案。
4、某段的说明内容。第一,找中心句;第二,如果没有中心句,就要分析段落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第三,表述时找对主语。
句式:说明了……的……特征
答题思路:找中心句(总写句);先确定主语(即说明对象);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注意准确概括准确界定。
5、文章从哪几方面进行说明的。第一,找各段中心句;第二,如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找过渡句或开头的总说句、结尾的总结句。
三、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运用了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
作比较:突出强调;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
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和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
列图表:直观简明地说明;
下定义:简明的揭示特征(本质)。(下定义的公式:要下定义的事物+是……的+该事物的大概念)
四、说明文的语言
1、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表态:不能删;
②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这个词表限定、猜测估计、强调)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意:据说、传言等。一般答法是:表明下文内容是没有科学依据(确凿事实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据介绍、据测定、资料表明等。一般答法是:表明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的(经科学证实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语言生动性
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修辞
③口语
五、议论文论点出现的一般位置
1.标题(议论文常用论题或论点作标题)
2.开头段的最后一句;
3.中间的过渡段;
4.结尾。
注意:论点句一定是表明了态度的句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清清楚楚。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所以”、“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六、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七、论证方法
1、运用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2、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易被读者接受。
3、运用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或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4、运用引用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具权威性。
八、探究题的解决办法
1、分别明确所给材料说明/论述的对象;
2、分别概括各材料的要点;
3、思考各材料之间、材料与文章之间的关系
4、答案来自于:①材料的要点;②几则材料共同的要点;③材料与文章的联系点。尽量提取材料和文章里的词或短语来回答,而且每则材料和文章的内容都应有所涉及(否则就不全面)。
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古诗赏析出题要点
1、前2句一题,后2句一题;
2、前2句以体会词语的作用、再现情境为主;
3、后2句以体会思想情感为主。
二、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
前提:一个词一个词地细读,联想式的翻译。
方法:内容+手法及作用+情感
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烘托、衬托等
内容:即表达的意思(词语可用近义词法或组词法结合原文解释,句子用联想式翻译的方法解释),然后用一些词概括表达的特点(思想)
情感:在上下文中找字眼体会。要具体,用“抒发了作者对xxx的xx之情”的句式具体化。
三、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特点
1、景物特点:清新、淡远、静谧、富有生机、雄奇(李杜诗为代表)
2、作者心境:宁静闲适、悠然自得
3、情感:①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喜爱)、赞美(向往)之情;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4、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5、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四、边塞诗的有关特点
1、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2、意象: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琵琶、战马,雁、鹰等
3、风格:苍凉、悲壮、雄浑、豪放、浪漫、瑰丽等
4、内容情感: 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5、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
五、送别诗的有关特点
1、常见意象: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2、内容:与友人(恋人、亲人)的别离
3、情感:表达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对友人遭遇不幸的同情安慰、对友人的祝愿)
①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④表达自己的志向
4、写法:大部分借景抒情,也有直抒胸臆。
六、思乡诗的有关特点
1、常用意象:暮日、月、鸦、雁、江水
2、心境:孤独、凄凉、凄清
3、情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写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
七、贬谪诗的有关特点
思想内容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八、咏物诗的有关特点
1、特点:以物写人(志、理),以咏菊、梅、竹、松、荷、芳草为多
2、思想:(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好处:生动形象,含蓄蕴藉
4、手法:拟人、象征
5、理解切入点:物的特点即主旨所由
九、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特点
思想内容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十、闺怨诗的有关特点
1、内容:闺中人的寂寞、冷清,以女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写女子思念戍守边关的丈夫居多
2、情感:①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②对远方人的关切、牵挂、思念之情;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④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3、心境:孤独、寂寞、凄清、盼望、伤感、怨恨、后悔
4、常见景象:雁、对月、不眠、远眺
文言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六类,翻译时不能省略。
1.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2.注重积累和归纳。99个实词?
3.善于结合句子判断意思。
文学类作品阅读
二、常见文言虚词
之、为、以、而、其、然、于、遂、因、乃、则等
三年中考过的有:于、遂、因、以、为
三、文言翻译
1. 原则:①意思不变;②通顺
2. 要求:看前文,联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添加,慎删改。
3.具体方法:对留换,补调删
四、文言文内容和中心的理解
1.以句子为单位阅读,理解明白①句子的意思,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和抒情句;
3.利用标题,注意开头结尾。
【注】文言文适合以句子为单位的阅读办法:先明确共有几个句子,再①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看意思(提取重点词语或短语),②分析前后句子的关系。
五、文言断句
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当立者 / 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如: “必有 / 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如: “三里 / 之城,七里 / 之郭。”
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如: “盖 / 大苏 / 泛赤壁云。”(《核舟记》)
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如: “中 / 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6.虚词“而、于、乃、则、惟、宁、岂”前,“者、也、哉、乎、耳”后,可考虑。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另外,所在句子的停顿一般只需1~2处,不宜过多。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综合性学习题的能力考点
1.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根据语境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
2.应用性写作的能力。比如:主持词、开场白、颁奖词、主题发言、辩论词等等。注意主题和场合,写作的用途。
3.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理解能力。逐渐趋向于地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
4.动手设计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设计、主持、参与语文活动。注意题目设定的情境。
5.对材料和现象的发现探究能力。对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数字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理、提炼。
先看题,再看材料,明确主题。审题至关重要,①明确有几点要求,②把握出题的意图。回答时,尽量从材料里筛选重要的词或短语围绕主题连缀成答案。
二、病句修改
(一)检查语病的方法
1.
2.
3.
4.
5.
6.
7.
(二)修改方法:增、删、换、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