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行为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个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独立的需要产生,会频频发生对家长的抗拒;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权威保守但又占据着话语权,在某些时候,一些有发展需要的人,就会抗拒权威或向权威发起挑战;一些不满主流社会但又无力与主流社会抗争的人,常以另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被肯定的需要,等等。这些抗拒行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有什么样的意义?抗拒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力量?抗拒行为和攻击行为又有什么样的不同?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解析。
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抗拒行为都是不被肯定的力量。精神分析以心理平衡作为它的基本立场。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发展与个体的需要之间正好是对立的,所以文明的进程便是压抑个体的需要的进程。在这种压抑之下,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了一套防御机制,来消除由冲突而引起的焦虑,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因此在这种强调平衡的心理学中,抗拒作为一种引起焦虑的力量正是要被消解的。
行为主义是一套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模式是依靠环境力量来塑造的,人的行为完全受到环境的控制。环境力量把刺激施加到人的身上,引起人的反应,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法,人的行为便朝着环境需要的方向不断强化,最终完成模式化。所以在行为主义心理学里,抗拒也是一种被扼杀的力量。与精神分析不同的是,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抗拒是被人的潜意识自觉消解的,为的是达到内心的平衡;而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力量不能容忍抗拒的存在,抗拒是从外部被消灭的。
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对心理的理解指向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方向。它是一种非平衡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心理在得到较低层次的满足后,会打破平衡,朝着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这种发展便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人本主义这种成长的心理学让抗拒行为在一种新的框架内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抗拒在多数情况下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充满着抗拒的行为。可以这样说,人的成长总是在关怀和抗拒这两种需要的交替中进行。一个被悉心照看的婴儿,一旦母亲离开他时,就会以大声的啼哭来表示抗议。一个幼儿也总是既需要照顾,又频繁找机会独自行动。当一个人步入少年时代,抗拒就会集中地在这一时段发生。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少年的抗拒行为,他们总是抱着委屈的心情向老师、向心理专家诉说自己是如何疼爱孩子,又如何受到孩子的误解。似乎孩子总是存心要和他们的良好动机对着干。殊不知孩子的抗拒正是他们长大的表现。身体的迅速增长和伴随而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使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世界,用亲身的行动去处理自己的事务和应对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反而家长的过度的干预是对他们成长的扰乱。所以对少年的抗拒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少年的抗拒是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它甚至会是反社会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抗拒一般只产生在童年养育有问题的家庭中。童年养育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便是不断协调儿童的个人需要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溺爱和放任的错误就在于它造成儿童的人格结构中私欲膨胀,而社会内容严重缺失,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儿童成年后不能适应社会。在儿童养育得当的家庭中,抗拒一般只发生在对独立的要求上。
青年的抗拒通常表现为叛逆或者另类。叛逆其实是抗拒过度的表现。当对传统或者占支配地位的权力思想等不满时,青年就会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从对某些不满的抗议,演变到后来对所有不满的抗议,这是叛逆行为的最典型的特征。这里要说明的是,叛逆作为一种抗拒,它和攻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攻击以侵犯为特点,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以毁灭作为目的;而抗拒是以否定为特点,它很多时候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它以自我价值的肯定作为目的。
当一个人无力与环境直接对抗时,就可能以另类的方式来表达抗拒。另类和叛逆的不同在于叛逆主要在思想上与传统或权威对抗,它通常以言论作为主要的对抗方式;而另类并不直接和传统或权威短兵相接,它通常以夸张的形式来彰示个性,以此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它表达的是一种被关注的愿望。因此从反抗方式的角度说,另类是一种温和的和妥协的抗拒。
对成人世界来说,历来对抗拒总是以负面的、否定的评价为多,抗拒行为常常被看作是对秩序的干扰。但是因为抗拒并不是一种攻击,它和攻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所以我们即使对于叛逆和另类这样的抗拒,也应该抱有更多的宽容。事实上,只有当叛逆和另类受到过度的压制时,它们才会走向消极的一面:叛逆会演变成攻击,另类会沦落为越轨。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创造、发明、进步,很多都是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结果。叛逆作为一种充满激情的抗拒,当它面对腐朽的、落后的然而又占据支配地位的权威时,可以成为一种革新的力量。这一点在科技、文化、社会历史等等领域中早已得到了证明。而另类游走在正统和叛逆之间,它的特行独立是许多创新赖以产生的基础,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可以找到很多成功的例子。
总体来说,根据本文的探讨,抗拒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体现了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它常常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因此当抗拒行为发生时,应该寻找抗拒背后的合理的动机和积极的意义,去促使它产生建设的作用。反而过度的压制,会使抗拒走向消极的、破坏的一面。至于对由不当儿童养育造成的反社会的抗拒,则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解决,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办法,让它成为破坏的力量。
转自: 一个心理老师的世界
http://blog.sina.com.cn/yp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