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第二故乡在山东(一)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别号谪仙,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生于西域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附近),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定居,并在四川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开始了他在全国的漫游生活。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的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生女儿平阳。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春,三十六岁的李白携夫人及女儿平阳绕道太原,五月途经中都(今汶上),季夏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公元742年),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天宝七年,其女平阳在东鲁出嫁。此后一直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已年近六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此前,李白已在东鲁寄家长达23年之久,。
对于李白曾寄家东鲁这一点,学术界是无太大争议的,因为对此李白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述:如“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寄东鲁二稚子》)、“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送杨燕之东鲁》)、“余爱子伯禽在鲁”、“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并序》)。至于李白在东鲁的具体寄家地,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寓家任城”。如清人朱骏声的《唐李白小传》一书中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而家寓鲁中,故时时往来齐鲁间。”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亦曰: “太白游太原……已而去,之齐鲁,寓家任城。”詹瑛在《李白诗文系年》亦说:“开元二十四年丙子白居太原……白遂去,之东鲁,寓家任城”。郭沫若先生在其《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李白年表.开元二十四年》条中亦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谱与论著中涉及此问题的亦均袭此说。
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李白在东鲁居家地点的是兖州(据《旧唐书·地理一》记载:“兖州,上都督府,隋置鲁郡。唐武德五年置兖州,贞观十四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复为兖州。”唐代兖州(鲁郡)辖11县,治所在瑕丘县,即兖州),如西北大学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的注释中即指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这种说法的根据还是李白自己的诗文——李白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1993年泗河枯水季节,人们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内出土一石碑,碑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等文字,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兖州在北齐时就有沙丘城之称,从而揭开了沙丘的具体地点之谜,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了铁证。1994年8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兖州召开“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一致认定兖州是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
近几年来,亦有人通过李白对《寄东鲁二稚子》“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两句诗中所提到的“龟阴田”、“汶阳川”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判定李白寄家处在现在的新泰市古城村附近。还有人则认为,李白先后在任城、兖州、曲阜、新泰都曾寓居过。而笔者认为兖州说更为合理可信,故文中姑且从此说。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迁家东鲁、而且一寄就是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当时李白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李琇在任城(今济宁)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李白寄家东鲁,其家人在生活可得到这些亲人的照顾。这样,李白在出游时便少了许多业因家庭而生的后顾之忧。
对于李白曾寄家东鲁这一点,学术界是无太大争议的,因为对此李白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述:如“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寄东鲁二稚子》)、“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送杨燕之东鲁》)、“余爱子伯禽在鲁”、“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赠武十七谔并序》)。至于李白在东鲁的具体寄家地,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寓家任城”。如清人朱骏声的《唐李白小传》一书中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而家寓鲁中,故时时往来齐鲁间。”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亦曰: “太白游太原……已而去,之齐鲁,寓家任城。”詹瑛在《李白诗文系年》亦说:“开元二十四年丙子白居太原……白遂去,之东鲁,寓家任城”。郭沫若先生在其《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李白年表.开元二十四年》条中亦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谱与论著中涉及此问题的亦均袭此说。
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李白在东鲁居家地点的是兖州(据《旧唐书·地理一》记载:“兖州,上都督府,隋置鲁郡。唐武德五年置兖州,贞观十四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复为兖州。”唐代兖州(鲁郡)辖11县,治所在瑕丘县,即兖州),如西北大学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的注释中即指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这种说法的根据还是李白自己的诗文——李白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 1993年泗河枯水季节,人们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内出土一石碑,碑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等文字,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兖州在北齐时就有沙丘城之称,从而揭开了沙丘的具体地点之谜,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了铁证。1994年8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兖州召开“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一致认定兖州是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
近几年来,亦有人通过李白对《寄东鲁二稚子》“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两句诗中所提到的“龟阴田”、“汶阳川”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判定李白寄家处在现在的新泰市古城村附近。还有人则认为,李白先后在任城、兖州、曲阜、新泰都曾寓居过。而笔者认为兖州说更为合理可信,故文中姑且从此说。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迁家东鲁、而且一寄就是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当时李白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李琇在任城(今济宁)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李白寄家东鲁,其家人在生活可得到这些亲人的照顾。这样,李白在出游时便少了许多业因家庭而生的后顾之忧。
游踪遍山东
李白将家人安置在兖州后不久,便开始了他的齐鲁之游。在此后的16年(公元736-751年)间,他或为访友,或为揽胜,几乎走遍了山东各地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相当于我省现在的四十余县。至于李白在齐鲁大地的游踪,史籍中并无太多的记载,但我们从诗人自己的诗文中也可理出个大概。
三经汶上
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在来东鲁的途中,第一次行经汶上,并曾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一诗,具体描述了自己抵达东鲁的时间、见闻、遭遇和感想:“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此外,李白还作于《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一过兰陵
开元二十八年春天,李白在由扬州返鲁的途中,曾途经兰陵(今枣庄),并作《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前些年,该诗被兰陵酒厂借用为广告宣传之后,在齐鲁大地流传甚广。
登泰山
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作《游泰山六首》,诗中记叙了作者登山及在山上游览的过程,描写了泰山壮观的景致与诗人的感受:“登高望远瀛,想象金银台”、“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其一)、“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其四)、“日观东北颠,两崖夹双石”(其五)、“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其六),为泰山增添了一抹奇逸迷人的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至德州 天宝四载,李白到汴州,在其族叔陈留采访使李彦允的陪同下北游德州安陵,结识了安陵道士盖寰,并请盖寰为其“造箓”,临别诗人作《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
游济南
在告别盖寰道士后,李白到了济南,请北海天师高如贵授道箓于齐州(今济南)紫极宫(老子庙),正式入道籍,并作《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
在济南游历期间,李白曾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一)、“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二)、“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其三)。据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从李白“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等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李白的这三首诗是描写鹊山湖现存的最早的诗篇。在此前后,他还曾登临华不注山(今华山),并在后来作写的《古风》其十八中描绘了华不注山的竣秀挺拔、回忆了诗人当时与亲人离别时的伤感及其深沉地祝愿: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双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期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悉相误。抚已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三经汶上
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在来东鲁的途中,第一次行经汶上,并曾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一诗,具体描述了自己抵达东鲁的时间、见闻、遭遇和感想:“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此外,李白还作于《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一过兰陵
开元二十八年春天,李白在由扬州返鲁的途中,曾途经兰陵(今枣庄),并作《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前些年,该诗被兰陵酒厂借用为广告宣传之后,在齐鲁大地流传甚广。
登泰山
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作《游泰山六首》,诗中记叙了作者登山及在山上游览的过程,描写了泰山壮观的景致与诗人的感受:“登高望远瀛,想象金银台”、“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其一)、“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其四)、“日观东北颠,两崖夹双石”(其五)、“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其六),为泰山增添了一抹奇逸迷人的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至德州 天宝四载,李白到汴州,在其族叔陈留采访使李彦允的陪同下北游德州安陵,结识了安陵道士盖寰,并请盖寰为其“造箓”,临别诗人作《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
游济南
在告别盖寰道士后,李白到了济南,请北海天师高如贵授道箓于齐州(今济南)紫极宫(老子庙),正式入道籍,并作《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
在济南游历期间,李白曾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一)、“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二)、“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其三)。据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从李白“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等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李白的这三首诗是描写鹊山湖现存的最早的诗篇。在此前后,他还曾登临华不注山(今华山),并在后来作写的《古风》其十八中描绘了华不注山的竣秀挺拔、回忆了诗人当时与亲人离别时的伤感及其深沉地祝愿: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双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期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悉相误。抚已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诗仙李白:第二故乡在山东(二)
与杜甫结伴游齐鲁
天宝三年的初春,李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的美名放逐出宫,政治上受到重挫,精神极度苦闷,为排遣由政治上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闷,他出京后即赴河南,途经洛阳时,巧遇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从杜甫后来所作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等诗句可以看出,二人当时可谓是一见如故。是年秋天,二人再次相遇于梁宋,而后在商丘一带又遇到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彼时三人皆处怀才不遇之境,甚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三人一起漫游梁宋,他们同登单父(今菏泽单县,当时属于宋州)古琴台怀古、走马孟渚泽射猎,在登高怀古、把酒论文的过程中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杜甫后来在《昔游》、《遣怀》等诗中分别述及了这次交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天宝四载夏,杜甫至临邑,看望其弟杜颖,后至兖州(其实,早在李白初移家兖州时的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就曾来过兖州,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任司马,并写下了《望岳》和《登兖州城楼》等诗作,可惜当时两位大诗人不曾相逢),再次与李白相遇。是年秋天,李白、杜甫同游曲阜、邹县,李白在曲阜作《大庭库》:“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二人还一同到鲁城北访范居士,不想在途中却迷路于苍耳棵中,为此李白曾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记叙了访范居士的前后经过,诗中写道:“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杜甫诗为此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郡后,还曾在饭颗山头有过一次偶遇,为此李白曾作《戏赠杜甫》相戏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亦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外,二人还曾一同到东蒙(今蒙山,旧时又称“东山”)等地拜访道家董炼师,走访了李白的朋友、当时著名的道士元丹丘。
是年深秋,杜甫要西入长安,李白在鲁郡东尧祠亭上为杜甫设宴饯行,二人最终在石门分手。为此李白曾有诗《秋日鲁郡尧亭祠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二首。前诗曰:“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飚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后诗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以后,二人再未能重逢。但二人在此期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使二人难以忘怀。在分别八年之后,李白曾作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之情:“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在这首诗中,李白形容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如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在山东境内)。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更甚,在石门别后的十四五年间,杜甫投寄及怀念李白的诗作竟有《冬日有怀李白》等10余首之多。
留诗齐鲁几十首
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的诗文。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馋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等诗也是作于山东。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左右,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前一篇:李白在黄山的游踪及诗作(周卓群)
后一篇:李白思想分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