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兴证全球基金
兴证全球基金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43
  • 关注人气:9,9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募基金发展迷途和陈光明的选择

(2017-02-24 09:39:06)
标签:

杂谈

  【导读】基金君对公募行业的一些感想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宇辉

  这两天,有两个事情引起了基金君的注意,第一个事情是昨天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截至1月底公募基金规模,短短1个月时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大幅缩水近8000亿元,有可能是历史上单月缩水之最。第二个事情是今天上海东方证券资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题为《东方红资产管理董事长陈光明:客户盈利是考核的核心指标》的文章。

公募基金发展怪圈

  10年有效资产增长停滞不前

  这两个事情对比如此强烈,基金君感慨良多。公募基金在岁末年初规模暴涨暴跌已成常态化,而造成这一异常波动的根本原因则是年度规模考核,去年12月份,尽管一些基金公司发生了货币基金巨额赎回风波,但在规模考核的巨大压力之下,当月作为冲规模主力的货币基金规模仍然逆势增长了近3800亿元,再加上债券基金显著增长,推动公募基金总规模到去年底达到9.1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

  时点规模考核结束后,我们便看到,今年1月份,帮忙资金大幅流出货币基金,再加上1月份资金面本身也较为紧张等原因,使得货币基金当月净流出规模高达6789亿元。公募基金总体规模随之猛跌近8000亿元,再度回落到8.36万亿元左右。

  据基金君了解,多数基金公司董事会都会对总经理有规模排名的考核要求,而规模能否达标决定了总经理奖金的多寡以及整个公司的奖金水平,可以说,规模考核成了悬在基金从业人员头上的一把“悬顶之剑”,决定着基金公司的经营和行为。也使整个公募基金行业陷入了集体追求规模增长而整个行业长期规模实质上停滞不前的怪圈。

  2007年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当年年底,公募总规模虽然只有3.276万亿元,但大部分是偏股型基金,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规模都严重不足,10年来,股市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虽然也出现了2014下半年到2015年前5月那样的大牛市,但随后的股灾则又将一批投资者套牢在5000点的山顶。我们看到,时至今日,偏股型基金规模和10年前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缩水严重。相反,近10年公募基金名义管理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而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来看,如果把不同类型的基金统一按管理费率折算成有效资产口径,目前的公募基金规模和10年前比基本没有增长。

  10年停滞!这不是耸人听闻。10年来,基金公司发行成立了数千只新基金,首发规模数万亿元,却没能带来行业规模的有效增长。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那就是不少基金公司违背资产管理行业长期经营之道,一味追求短期规模增长,投资者利益遭到漠视甚至侵害,最终失望的投资者用脚投票。

  而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基金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我国多数基金公司股权呈现一股独大状况。中国基金业协会编撰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15)》中认为,基金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运作进行战略性指导和有效监督,公平对待所有股东,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董事和经理人员往往过于服从大股东的意志而忽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董事长过度干预公司的投资业务,总经理和管理层专业价值难以体现。此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虽然近年来,股权激励、专业人士持股的基金公司不断出现,但在主流的基金公司中却依然难以推行,大股东利益主导基金公司行为的状况仍然是主流。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追求规模的冲动短期内不会改变。

基业如何长青:陈光明的回答

  但是,今天,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明在今年1月份公司2016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却使基金君看到进行了些许的希望。

  陈光明说:“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面临较大的变化和挑战,不管是2015年的‘股灾’,还是2016年的‘债灾’,身处其中,我们都非常从容出色地应对了,这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对我们理念和价值观的坚持。不仅如此,我们的发展思路和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认可,与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陈光明所说的理念和价值观,便是两句话:

  第一,“我们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质量”。

  第二,“我们要的不是短期,而是长期”。

  这短短的两句话,道出了东方资管这家备受业内尊敬的资产管理人的成功经营之道。

  对于“我们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质量”,陈光明解释说:“我们要的是质量、是品牌,我们一直希望实现客户资产长期保值增值,希望大家都能以更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有长远打算,拒绝眼前的利益和诱惑、拒绝机会主义,这非常重要”。

  正因为认为“客户收益是最重要的”,因此,陈光明表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能不能真正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让客户赚钱,作为我们考核指标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适用于投资部门,也特别适用于销售部门”。这对于那些追求自身规模增长和相对排名的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记闪亮的耳光。

  对于“我们要的不是短期,而是长期”。陈光明解释说:“我希望将长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更深地植根于团队文化之中,比如我们对投资经理的考核周期为五年。事实上,不管是投资还是公司发展,长期的眼光都能让我们实现更大概率的成功。我们始终关注的是长期业绩,长期是否能为客户赚钱。我们不关注行业排名、行业地位”。

  犹记得,2016年基金公司规模大战尘埃落定之后,那些成功挤入前十大的基金公司弹冠相庆,感觉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被挤出前十的公司则扼腕叹息,似乎在这些公司的股东看来,十大公司的名头比给持有人赚了多少钱更为重要。

  而在2017年的工作计划中,陈光明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将客户盈利作为考核的最核心指标”。即“销售要转变为业绩导向,这个业绩不是指销售业绩,而是要做‘正β’的导向。就散户而言,β一般都是负的,散户购买基金的成本通常比市场的平均水平要高。第一目标是将β做到零,这是有可能的。如果把高成本的减少一些,中间成本的放量,然后低成本的再加一点,β做成零,应该是可行的”。

  通俗地说,陈光明认为散户投资基金缺乏盲目性,往往买在相对高位,结果大概率亏钱,东方资管的销售要努力引导投资者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增大绝对收益的概率。

  相反,典型的基金公司往往选择发行容易销售的基金产品,从2014年的分级基金热、到2015年的股票基金和打新基金热,再到2016年的保本基金热,均出现了基金公司无视投资风险大干快上发行的热闹场面,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波又一波投资者套牢在高点,亏损累累。

资管本质的成功践行者

范勇宏和杨东

  陈光明的新年宣言是振聋发聩的,应该能警醒深陷规模怪圈不能自拔的公募基金行业。而事实上,在公募基金历史上,发出这样理性呼喊或者践行投资人利益至上的人也曾经存在,一位是原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一位则是于今年年初刚刚离任的原兴全基金总经理杨东

  范勇宏时代的华夏基金是公募基金行业基金公司发展的典范。在他的《基金长青》一书中,范勇宏系统阐释了他的成功经营之道。范勇宏认为,基金说到底是衍生于基础资产市场的资产管理行业,核心是要给投资者赚钱,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业绩和规模的关系,范勇宏常说的话是“基金规模是管出来的,不是卖出来的”。当业绩和规模发生冲突时,要业绩,不要规模。

  在范勇宏看来,“中国基金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投资业绩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想着为投资者降低风险,创造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投资者信任基金了,才会放心把钱交给基金经理,基金规模才能可持续增长”。

  于是,我们看到,在市场疯狂时,华夏基金暂停申购,降低仓位,尽可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取得收益时,及时分红,落袋为安。正是依靠这些以投资者利益为第一的理念和做法,才成就了范勇宏和华夏基金。

  兴全基金原总经理杨东同样是投资者利益至上理念的践行者,从2007年高点喊投资者赎回基金,到2015年高点提示风险,以及成立十余年保持惊人定力仅发行10余只基金,再加上长期骄人的投资业绩。这些使得规模并不算大的兴全基金却成为少数受人尊敬的基金公司。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15)》这样描述资产管理的本质:“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信任而履行受托职责,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忠诚义务要求管理人应当以实现投资人利益为最高目的,将自身利益妥善地置于投资人利益之下,不得与投资人利益发生冲突。”

  虽然我们已经有范勇宏、杨东和陈光明这样的践行者,但从整个基金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偏离资管的本质还是有点远。

  后注:基金君在2007年进入媒体行业,从事基金报道,目睹了10年来行业发展之变迁,痛惜行业迟迟未能摆脱规模和短期利益之诱惑,真正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今借东方资管董事长的讲话有感而发,不为别的,只期望行业能够不再误入歧途,真正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