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帆:无为即有为

文/胡金华 华夏时报
超额收益:正确加集中
“投资也要真性情”
陈扬帆向记者例举了一个其切身的投资经历。在2013年10月份,A股市场出现大幅回调,而他掌管的轻资产股票净值遭遇较大回撤。“我当时可以选择大幅减仓等着暴跌,但我坚定地认为创业板的行情远没结束,而且相信自己组合里的股票大有前途,况且我不愿意去做太多锁定收益之类的动作。因此尽管成长股系统性暴跌,一下子把我从天堂抛到了地狱,但也正是那轮暴跌使得我的抗压能力变得更强了。”
要清楚地明白你手中的底牌,心里有底,才能拿得住。
陈扬帆称,长期看,无论是指数还是基金净值或是个股,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式地上涨,适时适度的回调是行情长期健康运行的必备条件。如同在2007年的行情中,没有5·30的大调整,就很难有沪指6124点的历史高点。就像去年10月份巨幅回调,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未来我们站得更高回望它,除了欣慰应该还有感激。
而在谈到创业板近期的震荡表现的时候,陈扬帆则直接对其定义为“牛市”。他分析指出,创业板指数在15个月里涨了200%,上涨幅度和时间跨度俱全。创业板这样的表现,如果还不能称之为牛市,那就不知道牛市应该怎样定义了。
“这一年多以来的行情其实是由创新引导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带来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各行各业;从国内的角度来说,抛弃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已经不可逆转。一年多来新兴成长股的行情,正是这两者的共振结果。这轮新兴成长的牛市恐怕要比很多人想象中更为深远,这是一个大趋势。”陈扬帆称。
“无为”的坚守原则
由于早年投身实业并从事VC、PE,让陈扬帆养成了从行业看公司、从商业模式看公司的习惯。
在陈扬帆看来,不能过分强调企业家个人能力的能动性,很多行业在爆发期对于从业者的经营能力要求并不高,在一个高增长的行业中,一个经营一般的公司就可以取得高于其他行业平均的收益;相反,在一个景气度低的行业中,必须要依赖企业家的睿智和能力,否则就很难经营好。
追寻陈扬帆的持股风格,不难发现,他是持股相对集中的基金经理。仅在目前管理的兴全轻资产基金中新兴产业相关板块的配置达到70%以上。而他“新兴+成长”投资风格更是极其鲜明。
近2个小时的专访,陈扬帆给记者最深刻的感受则是他“术业有专攻”,这种在探寻投资时经常被忽略的特质。
翻看陈扬帆去年的基金季报也不难发现,其持股会集中在7-8个行业内,与他非常注重行业选择相呼应的是,可以配置超过30%的比例在看好的某一个行业,而在不确定的行业1%都不会去配置。他将之称为在能力圈的核心圈内活动,因为他相信,超额收益来自于正确的集中。
“资本市场的特性就是有时候股价可以在8个月的时间里将公司未来3年的成长体现出来,所以投资的过程往往惊心动魄。在投资实践上,需要逐渐找到让自己摆脱对趋势过度依赖的方法,并为自己创造出了相对轻松的投资状态。”陈扬帆指出。
在他看来,投资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误区,即好投资就是要买到市场里涨得最好的股票,后来逐步体会到,如果对于自己买的股票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也就很难坚定地持有。
截至2013年12月31日,陈扬帆所在的基金主要持仓股票为:卫宁软件、国金证券、翰宇药业、华谊嘉信、新华医疗、梅花伞、九州通、神州泰岳、南方轴承、长春高新。
采访最后,在让陈扬帆给投资者几点建议之时,他提出了四条,其中重要的坚守原则是“无为”。第一,投资者的投资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一套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看,基本面的深度把握最为重要;第二,投资最好适度集中一点,有抓有放,不要什么机会都想抓。其实,一年抓一两个、两三个机会足矣。无为即是有为。
第三,仓位别全满,该留点就留点,留有余地心态好;第四,不要刻意判断头部和底部,这也是无为,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去作为。所有这些无为只能使我们更加有为和得到更多,以退为进更容易成为少数胜者。
人物简介
陈扬帆1971年生人,工商管理硕士。曾任北京宏基兴业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奥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副总监、兴全有机增长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兴全轻资产投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