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针的定义及发展史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通过刺激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
头针疗法实源于古代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古人在临床选取头穴治病时,主要用于的治疗神志病、寒热病及头面五官的疾病,远未达到用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程度。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针灸医学界受到耳穴诊疗疾病的启发,开始留意观察头发覆盖区与全身各部位的对应关系,1971并根据年,山西焦顺发医师的头针疗法问世,焦氏主要是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来划分刺激区,针刺刺激区来调节机体各部的功能。随后又有方式、朱式、汤式等头针体系相继问世,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大脑和神经的生理、解剖为理论基础,选用头部的“刺激区”或“穴区”作为治疗点。为了规范头针的针刺部位并适应国际交流,1983年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制定,198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目前,头针已形成独特的针灸治疗多种疾病的完整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常用的头针治疗区
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cm为下点。上、下点连线即为运动区。此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上部: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主治:对侧下肢,躯干部瘫痪
中部: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主治:对侧上肢瘫痪
下部: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言语一区
主治: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位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上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1.5cm的平行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在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主治: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头后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中部: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主治: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
下部: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颔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血管舒缩区
部位:舞蹈震颤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障碍。
6)言语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cm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说椅,只说是坐的,其他人叫椅时,他能听懂)。
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会答非所问)。
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左右旁开各1cm处,分别向后引一条平行于正中线3cm的直线。
主治:对侧腰腿痛,麻木,瘫痪,针刺双侧治疗小儿夜尿,尿失禁等,针刺双侧配双侧生殖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
视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
平衡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cm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胃区:
部位:以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
胸腔区:
部位: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cm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
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长2cm的直线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三、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脑性瘫痪患儿中,男性多于女性,大约在1.13:1~1.17:1之间。以0~3岁患病率最高。出生体重越低,患脑性瘫痪的机率越大。早产儿患病高于足月儿,多胎比单胎患病率高。妊娠年龄大于40岁以上者,小儿患病率高,母亲分娩次数大于5次以上者发病率也高。
脑性瘫痪成为小儿麻痹后主要肢体致残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明显下降,但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却无减少的趋势。发达国家有关资料表明,脑性瘫痪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有增多的趋势胡减少后又再次上升。主要是抢救危重新生儿技术提高,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应用,使许多过去很难生存的极低体重儿得以生存,而这些早产儿的脑性瘫痪的机会明显高于足月儿。
四、脑瘫的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五、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在脑瘫的各种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病人的60-70%,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尖足、剪刀步态。上肢关节呈屈曲型痉挛,手掌握拳状,拇指内收。头针治疗是取运动区的上2/5和中2/5,感觉区上2/5和中2/5、平衡区、及运动区中2/5双侧旁开0.5CM的大拇指投影区及精细动作区。
不随意运动型:在痉挛型治疗的基础上加舞蹈震颤区、双侧运动区加平衡区
六、脑瘫的并发症
1、语言障碍 它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并发障碍,其发生率约占脑性瘫痪患儿70%~75%。头针治疗时可根据语言障碍的类型不同选取不同的语言区,如构音障碍选语言一区,理解障碍选语言三区等。
2、流涎为脑性瘫痪患儿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对患儿的社会心理、教育及身体均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脑性瘫痪患儿流涎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差异。资料显示,瑞典约10%的脑性瘫痪患儿伴严重流涎,比利时37%的脑性瘫痪患儿有中至重度的流涎,印度约占13.7%,目前认为25%~35%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状。头针治疗时可选语言一区和局部穴位,如廉泉、承浆、地仓等。
3、智力低下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加强对智力低下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训练他们从事生活和简单劳动的技能。头针治疗时可选感觉区,四神冲、百会等穴位。
4、癫痫脑性瘫痪与癫痫同时存在,往往有共同的病因和病理基础,实践中,常可见到脑性瘫痪病例合并有癫痫发作,而癫痫病例也常常合并脑性瘫痪,有时还同时存在智力低下、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头针治疗时可选癫痫区、四神冲、百会、印堂等穴位。
5、听觉障碍 有部分患儿合并有听觉障碍,在脑瘫治疗的基础上可加晕听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