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孩子容易生气、着急、很犟、不听商量?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对八十年代广泛报道的“小皇帝”现象自然是印象深刻的,大都知道对孩子不能溺爱、娇生惯养。但是不知不觉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限制太多,要求孩子听话,不听话就批评、训斥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8EN00SIGG.gif,更有甚者,把挫折教育做过了头,有意创造挫折情景折磨孩子。
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情绪、行为出现问题。给孩子做咨询时,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会爱生气,容易着急?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2EN00SIGG.gif会很犟,不听商量?在很多情况下这可能与家长的做法有关。让我们祭起上次谈过的“理解”的法宝:家长按照自己的标准处处要求孩子,限制他,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他自然不爽,自然生气(是常理吧)。而且他会发现,只有生气、哭闹才会管用(合乎常理)。当大人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时,他只能采用“犟”的办法,不跟你商量,因为他发现商量是没用的,大人反正不听他的。一个扭曲的性格就这样形成了。
二、学学无条件积极关注
让我们看看心理咨询人本主义学派掌门人罗杰斯怎么说的吧: 不再想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是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尊重他,会激发他的能量。相信他会成为他自己。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压抑。他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自我主导的人,一个拥有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的人。而且他会从这样的家庭关系得到很大的满足,会爱家人,爱交流。
用我的话简单来讲,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自由,让他做决定。心理咨询的专业术语叫“无条件积极关注”。(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举个自己的例子
举个我孩子的例子吧。我家孩子小时候是老人带。老人确实非常爱孩子,但是,过分的保护也就意味着限制,结果孩子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来,经常急得哭;她也很“犟”,有个要求非要按照自己的来,她不这样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的。
后来开始采用我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她自由,让她做决定。结果呢,孩子逐渐很少哭了,因为她不需要这样就能按照她的意愿做了;我们让她做决定,凡事跟她商量,她反而回头跟我们商量怎么办,因为她也学习了我们的做法,而且她也不需要通过“犟”的办法达到目的。这就象神奇的魔术一样,孩子现在性格变得很好,别人都问她:你怎么那么爱笑?自由且被尊重的心灵自然爱笑!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6EN00SIGG.gif
因为经常让她做决定,她也很有主见;另外,由于学会了商量,她的人缘挺好,别的孩子都愿意和她玩儿。
老师给孩子的评语是:可爱乖巧的小姑娘......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初听起来好像和娇惯孩子是相似的,但诸位看官如果细细体会,会发现简直是天壤之别。
四、“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于“什么都听孩子的”吗?
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他的想法和愿望,会有利于他的成长,至少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不会感到压抑。
但正如大人的想法经常会有问题一样,孩子的想法有时也会有问题。此时如何无条件积极关注呢?
我倡导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重点在于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意见,但并不等于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想法来。成人之间也是如此,我尊重你的意见,这代表我会认真考虑你的想法,并最终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结果采纳的可能是一个妥协的方案。在孩子的想法确实是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商量、谈判,使他能够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见或者产生一个妥协的方案。
这也是与溺爱、娇生惯养相区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