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康复育儿脑瘫健康技术 |
分类: 康复 |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源于动物实验,即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 和与之相应的“塑形”技术(shaping technique)
。采用强制装置控制健肢的活动,强迫其使用患肢,强制装置保留几天或更长时间后,使用患肢的习惯获得一定抗力,能克服“习得性废用”。“塑形”技术是通过对患肢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达到功能训练的目的。Charles和Gordon在2005年发表的系统评价认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改善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适合于治疗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对象年龄在7个月到13岁之间,治疗有可能可以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上肢功能,但是依然还需更多良好的研究和证据。Eliasson等人把41例18个月到4岁的分为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组和普通训练组,强制性诱导运动组的患儿患侧上肢佩带抑制性手套,每天2小时,持续2个月,采用AHA量表在治疗的开始阶段、2个月后以及治疗结束4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普通训练组相比强制性诱导运动组的AHA分值上升幅度明显增高,上肢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效果持续至治疗结束4个月后。Beatrice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痉挛型偏瘫儿童的患侧上肢在佩带抑制性手套(每天7小时,持续2周)后,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灵活性、精细性、协调性、操作能力)可以得到明显提高。Gordo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法在4-8岁组(12例)与9-13岁组(8例)间没有明显的年龄依存性,在患侧上肢每天佩带6小时抑制性手套,持续10~12天后,6个月后两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改善,而且两组间改善程度无差异。但是他们的另一项研究结果却认为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年龄和程度的偏瘫患儿。作为在脑瘫儿童中新近开展的治疗方法,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治疗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佩带抑制性手套的持续时间)、程序、年龄适应性以及不良反应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前一篇:手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