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水
(2022-05-31 08:44:17)
标签:
情感 |
分类: 杂谈 |
水是生命之源。美不美,故乡的水。白河就是上庄子人的生命之源,她养育了世代上庄子人。
百度百科:白河,海河水系支流潮白河上源西支,全长280公里。古称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溆水、白屿河。河多沙, 沙洁白,故名白河;河性悍,迁徙无常,俗称自在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县,北京市延庆县、怀柔区、密云县,注入密云水库。潮、白两河出库后,各自排放故道,于密云县城之西南的河漕村汇合后称潮白河。南流,经怀柔县、顺义县,至通县,东流汇入海河而注渤海。沿途有黑河、汤河、 白马关河等支流汇入。白河为河北省及北京市的重要生活生产水源河,建有京密引水渠(原称白河引水渠)将河水引水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供应城市发展。
白河是美的。站在照坡顶上眺望白河,就像美丽的绿丝巾,被上天镶嵌在群山之间。她没有黄河“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也没有长江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无可比拟的美丽壮观。但有的是“晌午老娘做好饭,村童嬉戏白河边”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白河水比现在要大很多。举一例为证,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工程兵没有修公路以前,河水直抵后沟和苇子沟之间的山下,村里人俗称“江嵖”,可见河水很深、之湍急。夏天,我们经常去那里洗澡。白河就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经常去洗澡和玩泥的地方,还有南坡下的一处(忘记叫什么)、西湾的王八坑。我参加工作以后,夏天回家探亲,还去过几次。
白河水造福于民。为了更好地利用白河水,在村北,沿着山脚有一条渠。取水口设在后坡阴面山脚下,通过山洞引入。在土塘沟沟门口往西约200米处,再分支出第二条渠。主渠道沿着山势一路向东,在村西老海生家房子东修了扬水站,想把水抽到山顶浇树,但中途搁置。主渠到了最东头,是小型发电站,发电站有两个机组,夏天就是靠它给村里供电,冬天结冰后,停止发电。
从土塘沟口分出第二条渠后,往下约100米,有一间水磨加工厂,为老百姓们加工粮食。可能是因为我大爷识文断字,就安排负责加工厂。水渠在此转向东,从村南一直向东入白河。这条渠,乡亲们亲切地叫它大渠,夏天渠水潺潺,清澈见底,妇女们总是到渠里洗衣服。渠两边是参天的杨树,夏天可乘凉。渠水冬天结冰,漫延到渠外,形成天然的滑冰场,孩子们划着自制冰车,或打着出溜,好似快乐。
大渠水在不同的节点,向南又分出几条渠,灌溉农田。那时,村里种很多水稻,到插秧季,我们也帮队里和家里插秧。秋天,稻田金黄,微风吹过,美不胜收。夕阳西下,乡亲们收工,好一个“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日期长,光照充足。所以大米营养丰富、香气扑鼻(此时此刻,由于条件反射,似乎又闻到俺娘做的大米干饭香),很受北京人欢迎。所以乡亲们经常用自产大米换北京人的白面。有一次,我和我三哥到东沟一厂去换白面。后来,为了保首都供水,便不让种植水稻。
那时河里有很多鱼,最好吃的当属“金板儿鱼”(不知学名叫什么)。夏天,有时发大水,洪水过后,勤快的人早早起来到河岸边拾鱼。有一次,二队的根栓(我应该叫哥)捡了一条几斤重的大鱼,两块钱卖给了修公路的工程兵。还有一次,他从发电站用很长的线接电,我们俩到河里电鱼。再有一次,我家老五利用看西瓜地之闲暇,从王八坑钓了一条较大的鱼。到冬天,有乡亲在河边沤鱼。沤鱼是个技术活,多少有点儿技术含量。在河岸选好址后,用棒秸和稻草围一个圆圈,上面再盖上棒秸,留一个进水口。说简单点儿,就是给鱼搭个窝,设个陷阱。过些日子,堵住进水口,掀开盖子,鱼自然成为“瓮中之鳖”。拿筐或桶捞回,开膛破肚,洗净,撒上一把盐,用铁锅在火盆上一炖,胜似美味。
水也能吞噬人的生命。有一年夏天,村里的一个羊倌在瓦窑前的河里洗澡,被水淹死。当时,我正在家里。
后来,或许是因为降水量减少;或许是因为人口增加,耗水量增加;或许是因为修了云州水库,经常蓄水。
白河水小了很多。
但再小,也是故乡的水。
附:难忘故乡的水
穆承厚
故乡一泓清流水
蜿蜒曲直贯东西
潺潺流声村中荡
昼夜微声夜静扬
那是一系救命水
两岸老幼皆养育
如今老天落雨少
皆靠白河灌青苗
山清水秀故乡宝
世世代代勿弃抛
人到老年怀故乡
时而梦中赏风光
一梦醒来心极畅
悦悦欢欣力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