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鉴赏】《父亲的台阶》/文:喻舜文
野鹤
父亲的台阶
父亲老是说旧房子台阶低
所以修新房子的时候
台阶就从三级增加到十级
坐在台阶上与别人说话
父亲又嫌别人比自己低
于是,他又从十级台阶上
一级一级地开始往下移
一直下到第三级
仿佛那儿才有他的亲人
“朦胧诗”后的“第三代诗”于坚、韩东们当时为对抗打倒“朦胧诗”主张反崇高无技巧就写这种诗,看上去一眼就懂的白话叙述体诗歌。只因为分行,如果不分行就是一段记叙文。比如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等,哽哽唧唧的语言简直连记叙文都算不上。这个诗歌流派也兴通一时,总体上应该说是诗歌史上的一个反动,也没有留下几首好诗,文学史上有记载但是没有高度肯定的评价。然而人们也承认这样的诗歌在探索上毕竟留下了值得珍视的经验,应该借鉴。
这种诗同样也是很不容易随便写好的,所以因为被肯定而留传下来的就少。假使是那些被肯定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后来的读者赋予诗歌的意义也恐怕是多少要违背当初作者的初衷,就是不符合“今天”这个流派领袖人物的理论宣言诣旨,在曲解中被另行见仁见智了。
有个叫敬文东的四川的研究生论文集《抒情的盆地》,指出这种诗歌只写“谁?怎么?”或“什么?是什么?”而不写“为什么”?说作品要我们回答的就是这个“为什么?”。照他这样说去读确实感觉在感觉上管用,但是你如果真的这样去读当年《今天》中的领袖人物的作品,肯定是要出错的,原因还是我们对《今天》这个诗歌流派的领袖们所宣言的理性非理性的理性以及在作品中的落实情况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不懂得。比如他们写诗的时候本来就不要那个“为什么”,那么那个“为什么”不就是读者给强加上去的了吗?但是领袖人物毕竟是少数,“第三代诗”有的名称上也界定为“后朦胧诗”,而且时长很久人员构成也十分复杂,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洪子诚程光炜编的《第三代诗》连海子都包括在内,那么多人在诗歌理念上是根本无法统一的,作者成员间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不一致、后来批评家和编辑者的分歧都告诉我们对一些多数非领袖人物的作品阅读起来是可以放松大胆一些的,何况作品一旦发表了之后,怎么读的主动权也就在读者手中了。(说多了一些,是有意介绍一点儿东西,也不见得完全对头)。
喻舜文朋友和“第三代诗”无关。来看看作品写的谁?怎么?为什么?
父亲——“父亲老是说旧房子台阶低”。为什么呢?我不知道“烟雨江南”那个地方的居家风俗情况等。“台阶”的高低肯定说明着什么,在诗歌里边这也就是“暗示”,想知道“为什么”就只能循着暗示的线索寻找。“台阶”的高低和居家的富庶程度家庭的门面有关?嫌“低”而且真的“修新房子”了并且台阶从“三级增加到十级”,说明有钱了,没有钱房子是随便修的吗?房子是儿女的居住保障,全部生活物质条件的核心、标志,越新越高越气派越说明父亲的责任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父亲就会聚集乡亲们的眼光成为子女们的骄傲,这样的父亲就更加称职伟大,值得不可比拟地去爱戴孝敬。另外有钱了有没有社会因素?是不是“三农”“富民”什么的政策落实的有力度啊?等等。
台阶修高起来,父亲“坐在台阶上与别人说话/父亲又嫌别人比自己低”了。“于是,他又从十级台阶上/一级一级地开始往下移/一直下到第三级/仿佛那儿才有他的亲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父亲真正的“亲人”们都在新房子里,现在“高”了以后他又把别人当成亲人,这又是一种什么品德?这样的父亲伟大不?可爱不?应该学习不?……
诗歌简短干净质朴直截了当的文字,在一高一低中,呈出无穷意味儿从而别有了韵味儿。写父亲的文字可谓多矣,这个是珍品,可以借鉴和效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