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岳父母吃完亲戚的生日宴,准备完大年初二根宝过生日的专题稿子,确认了王云龙转会的消息,收好女儿心爱的苹果二,在一个人安静的夜晚慢慢看完《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新年也就过完了。
开始上班前最后的小小疑惑,抑或是作为一个兼职编剧的反思是,《那些年……》的剧本如果放在中国内地,命运会如何?
首先,它百分之九十九不可能被拍成胶片电影,最多也就是数字电影。
先说这百分之一,现在如此单纯的爱情片国内根本没几个人能拍——不是说技术水平和禁忌画面的问题,而是没几个人拍这种类型的片子能让院线卖帐。
小刚拍行,不过得加点作料成为喜剧,还得赶过年贺岁档;老谋子也成,不过得改年代戏或者古装戏;第六代你别指望了,他们对爱情和电影的理解不是这个路子,剩下能想起也就赵宝刚海岩之类的,不过人家挣够了电视剧的价码,估计没兴趣玩电影,也就是说,这百分之一基本也是没可能的;
接下来说百分之九九,那就是拍一部小成本数字电影,成本有100万也就打下来了,未必画面质量差,问题是数字电影发行渠道就那么几条,拿去央六,你受得了他们的审评意见么?不把九把刀改成六扇门是绝不会罢休的。我刚看过一个剧本,根据一名家名著改编,原著内容是地震灾难下众生态,审评意见第一条就是不许涉及地震内容,以下省略若干字;拿去数字院线,这种纯爱情题材的能让那些朝南坐的朋友上眼?上眼药还差不多。运气好的,还没拍就给否了;运气差的,等拍完了让你改这个改那个,把爱情片改成潜伏蜗居建国大业混合物找个背人时段放两场,基本让你收回成本完事……
羡慕海峡那边的同行,现在还能拍这样的片子,拍完了还能热映。
中国内地真的没有好编剧好本子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