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驳谬文)感动是一种需求吗

(2010-08-19 23:22:45)
标签:

柏佳骏

刘耿

伦理

体育

父亲

徐根宝

中甲

比赛

国青

分类: 中国曼联·绿茵场


    孔孟学说痴迷到变态的明代,因为“孝”衍生出张居正的“夺情起复”事件,伦理二字让当事人面红耳赤江河澎湃,然而历史很快证明不过源于宫廷夺权,伦理和孝只是他们的一页遮颜纸,而且是“薄如膜”。那时“丁忧”、“夺情”制度也仅限于“内外官员”,尚表现如此。
    今天东方体育日报刊登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动》,就父亲过世时柏佳骏的表现衍生出孝道、公私的大义求索,并委婉点出“道德的决策”,在世风浮躁人心不古的今日,能看到这样一篇探讨传统伦理的文章,不由让人“红了俩眼圈”。
    报道柏佳骏家事有什么问题,责任主要在我,也许写报道时掺杂了个人因素,且出于“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同样的感动”的熏陶,因而在描述时也许下意识地导向伟大光荣,才引出这番道德伦理的探讨?那我难辞其咎,在此一并道歉。
    但还是要补充两点:第一没有任何人迫使19岁的柏佳骏做选择,就像我报道中明白阐述,在队伍出发之前柏佳骏是守在父亲病床前,照顾、陪伴、聊天,然后拿着行李出门……如果我在这位人子的位置,我想这不是一种选择——我当然会相信比赛回来依旧能看到父亲,而绝不会预见到父亲当天几点去世;其次,病危的事实并非朝夕,从去年10月发现病情时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到现在为止病危通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甚至几十次了。柏佳骏确实没有为照顾父亲而彻底放弃足球,而且还“不伦理”地入选了国青,“远游”参加集训以备战10月将举行的亚青赛,显然是大逆不道,哪怕他在有限假期里再没日没夜地照顾父亲,哪怕在球场上碰的头破血流拼出半条命去,也绝不是别人“需要的感动”……然而,感动是一种需求吗?
    想到明代丁忧制度“自闻丧日起……守制二十七月”,不由让人为柏佳骏捏一把汗,然而《礼记正义》又说:“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两难!
    认真看了几遍那篇评论,没找到答案,能找到的只有“‘私’字的一半就是‘公’字的一半”之类的文字游戏,很无耻地思路分了叉:“畜”的下体和“圣”的下体也是近亲!同样,没上过伦理学专业课的我至今也没想明白“电车难题”、落水母亲女友之间怎么选择?但我至少,不会去指责作出选择者道德与否。
    看看报纸,泛泛联想:这位作者本人是否一直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买了若干平米的住房,有没有把爹妈接来一起住呢?套用原文“小家尚不能孝,大家又如何忠”的逻辑,是不是能说“起居尚不能顺,临终又谈何孝”呢……在这个有房有车宁可养宠物畜牲都不肯和爹妈住在一起的时代,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的伦理孝道呢?丈夫可以为妻子装猪,带着父命上沙场的球员何罪之有呢?
    写评论是件很累的事情,尤其一些负责的评论专栏大家,为了充分体现专家的高瞻远瞩标新立异往往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需求”大时拿拿伦理道德来开开玩笑也难免,好歹人家也红过眼圈……我不擅评论,就此打住!

 

(张晓露)

 

申明:今晚我在办公室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门时,签样负责人“做出最大让步”,同意安排我的评论上版面,当然我也让了一大步,既不能在原版面原大小上版,而且还被迫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所以,我在此登出原稿原样,以利比较。

 

 

另附原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