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美食家庭生活王朝夏面馆丁香花园申粤轩黄家传菜东亚富豪 |
分类: 温暖大厨(令人感动的美食) |
漂泊中,下一期的《根宝》还在构思,听着窗外的鞭炮,又想到一些吃的事儿……(还是那个提醒:看大图,点上去)
鹅肝是腻味的东西,中国人能做出很多花样也难得。
这道冷菜把很多人骗过,乍一看像是冻膏蟹——要知道在上海对生食食品管得非常严,尤其在大饭店,犯不着在年三十为一道冷盘犯禁。仔细一看却是甜虾柚子,虾是熟的,而且淋了泰式汁调味,别致。(稍显遗憾的是用的似乎是进口柚子品种差,苦味太重)
鲥鱼,现在是一桌菜身价的显示了,但是真正好吃、新鲜的鲥鱼在哪儿?
鱼翅蟹粉,俗东西,腥得很,但相信总归有人想看看的。
下面这道菜又骗过了好几双眼睛,南瓜松子是看得到的,“隐藏”的是鲍片,其实不过是一种加工后袋装的廉价品种,也有叫美人鲍的,但是,寡寡的味道与南瓜松子倒也“合得来”。其他如黄油龙虾之类,建议在佳节生意红火之时别去点了……
先前日子和一个北京来的文艺界朋友吃饭,点名要去夏面馆,是起于一次“邂逅”。和沧浪亭、吴越人家一样,夏面馆也是做面浇出名,但“身份”高些,因为有几道份量重的菜。比如这道“冰糖甲鱼”:
夏面馆主打浓油赤酱上海本帮菜,油爆虾做的有模有样。
但是我独嗜这道冷菜——麻酱拌腰片,腰片疑是先炝的,嫩而不膻。
第二次去丁香花园里的申粤轩,上一次是陪一个华裔女建筑师,号称美国十大建筑师之一,主要任务是逛园子(当时和这次一样是被阻拦的,拿了相关证件才放行),餐间不顾什么礼仪,大谈搞一个建筑主题的电视栏目。时过境迁5、6年了,这次主要是吃饭——表弟的喜宴,所以吃得“仔细”。
顾名思义,这里以本帮菜和粤菜为特色,上来的吊烧冷盘就觉得与众不同,比如这款叉烧,怎么不同自己看吧,只是后悔当时没把那些调料拍下来——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那些侍者太急于把桌上放满,把调料放得毫无规矩。然后就是那头烤乳猪,拍完照让我想到了“酷食”两字。
这道蔬菜色拉久没见到了(上次见到不知是在哪里……),还有金牌黄油龙虾镶面,突然想起有人说“现在的面条是越来越好吃了!”联想刘姥姥的名言:“那得用多少龙虾配它!”
冷盘鲫鱼,这道菜看出上海的味道了。
去年年底女儿生日,我依旧选择了熟悉的黄家传菜,女儿上海话几乎不会说,于是想方设法让她“贪恋”上海的味道,“黄家”几度结缘?数不清了!反正一想到本帮菜,总是先打这家的电话订座。看看冷菜:
竹荪选了上汤,芦笋清炒,不一样吧?突然想到上海某报一专栏作者曾经写过“厨师推荐这里的竹笋很好吃,是一种上面带着网一样伞的……”,这位仁兄现在算是知名美食家了吧?不笑人家,谁没过信口雌黄的孩提时代呢?
虾仁干丝、清炒蟹粉、京酱肉丝,各帮菜系的代表,比原味都有改良,不过改得好吃就行。
第一次晒“饕餮”介绍过这里的马桥豆腐红烧肉,这次“溯源”——百叶结红烧肉,一样好吃、入味。还有一味红烧鮰鱼,算是替老婆给女儿补点“江岛味道”。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父亲也不在上海工作,但母亲还是会隔一段日子就带我和弟弟去知名的饭店点菜吃饭,哪怕只是点一两道家常菜,但母亲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男孩子,到哪儿都要上得台面!”
东亚富豪是去参加一个体育仪式,迟到了,有点不爽,坐中有美食,多少消点气。一道用象鼻蚌和鲜鱿片炒的“爆双脆”和一道看似简单的“香菇菜心”,看出大酒店的气派。
(未完待续)
南冠草图/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