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的保险之惑——风险与保险
(2021-01-25 14:06:43)
标签:
风险与保险经营风险保险学理论杂谈 |
分类: 专业理念 |
时光荏苒,屈指算来,从1996年在国内率先设立工科保险专业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如果回溯到酝酿构思运作该专业伊始,则已三十年有余。当然,随着时光推移的自然是青丝与白发的交替,更有一代新人的如日中天。他们活跃在以核保风控为主线的专业领域中,许多已成为所在公司的骨干精英,发展前景十分可期。这也使社会逐渐认识到,我们这所二流半大学不仅有极易催眠高中生的蓝天梦,也有独树一帜的工科保险专业,还有独具特色的安全、消防专业,它们携手自立于中国高校之林,关键是这绝非梦幻。
目睹这一切的一切,作为专业的发起者,老吴的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因为这印证了一个令人不容质疑的事实——即便在社会阶层严重固化且大学生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知识仍能改变命运,前提是我们必须不走寻常路,追求与众不同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学生和专业的成长,老吴也努力保持对保险认知的与时俱进,即便退休也依然故我,这也得益于与专业岗位上学生的持之以恒的沟通交流。在对各类信息吸收、消化乃至再加工的基础上,老吴不得不慨叹初衷弱小苍白但又生命力旺盛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激发了对保险现状一探究竟的勇气,进而拔萝卜带出了泥,滋生了更多的疑惑。甚至笔者认为,其中一些问题可以说谓迫在眉睫,到了必须质变的时刻。所谓旁观者清,也当作愚者老吴千虑之一得,与各位分享。且由于站在安全风险这一特定的角度,相信所看到的景致会有所不同。也许风险意识敏感有加,会使人产生杞人忧天的错觉,但老吴自信并未言过其实,只要稍加感悟均可有不同程度之同感。况且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如果我们看准方向,锐意进取,未必没有弯道超车进而引领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机会,其实亦步亦趋甚至东施效颦几十年也是挺累的。
老吴是研究安全的,跟安全人谈谈保险可算是信手拈来,和保险人交流安全问题也可以说得心应手,若是与保险人讨论保险相关事宜,就会有所顾虑,甚至有班门弄斧的感觉。可随着探讨的逐步深入,老吴却恍然发现门里边并非鬼斧神工的鲁班,而是耍大刀的关老爷,不由感到有些啼笑皆非。乍一看也许有些危言耸听,不妨让老吴细细道来。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可以说是所有保险人的口头禅,再深奥一点,恐怕就是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主要手段了。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耳闻目睹的绝大多数的保险乱象,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本质原因——不懂风险。咬文嚼字地话,就是没有将保险的概念正确地结合进保险业务之中,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运用更是无从谈起。这颇有些讽刺意味,但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我们深谙风险的概念与内含,无锡海力士保险方案就会截然不同,因为其火灾风险不大并不意味着火灾财产损失风险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对风险评估方法把握得当,就没有挑肥拣瘦的必要,更无需一赌为快,因为对风险大小与性质的一目了然会任你予取予求,燕瘦环肥各凭所好。而如果正确理解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在安责险中将责任风险和安全风险混为一谈,更不可能助纣为虐,任凭大货车司机肆无忌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让人难免思虑万千。
从设立保险专业开始,老吴就一直通过学习来弥补半路出家的缺憾,到京城公干,保险书籍是必购项,专业期刊也订阅不少。但后来由热转冷,与我期待的保险理论渐行渐远是主因,中外概莫能外。比较经典的保险学教材都是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蜻蜓点水,超低空飞行般一掠而过。而后的内容则充斥着规则、条款以及相应的阐述,但令老吴最为困惑的是几乎所有的内容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言过其实,但最多算是藕断丝连,反而与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甚至社会学联系更多一些。即便寥寥几本风险管理类保险书籍,有关风险评估与保险实务相结合的内容也是乏善可陈。期刊上的论文也是大同小异,诸如综合分析、营销技巧、经验总结等倒是比比皆是,可这些与保险的本质关联极为有限;要不就是满满的数学公式,与一线应用遥不可及。故而有人提出保险是实务的观点,可难以想像一个行业没有主导理论指引就如同无源之水不可能可持续地滚滚向前。理论研究如此,那完全可以勾勒出实践中经营风险者对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与方法不甚了了会是怎样一个场景画面。鉴于我国保险业素来与国际同行联系密切,显然这并非是中国保险一家之病症,就像当今整个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对新冠病毒免疫一般。
理论上讲,保险业与风险一词可谓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的风险管理,这与一般企业别无二致;二是保险金投资理财的风险管理,这与银行如出一辙;三是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这一般是通过保险合同中的相应条款或者提供技术服务予以实现,前提是与标的拥有者的合作共赢、相辅相成。比如安责险中的这部分工作就与所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异曲同工,但以后者为主导,保险人不应也不可能喧宾夺主。而最应注重也最具保险特色的乃险种的风险管理,这亦是各家保险公司设置风控岗之主要目的所在,核保也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以赔付率为主体的一系列指标实际上就是衡量风控效果的量化手段。记得本世纪伊始,平安保险招收了一批我校第二、三届保险毕业生,进而在其风控声名鹊起的同时我校工科保险专业也崭露头角。上述四类风险管理对保险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纵观中国保险业可以说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风控水平始终步履蹒跚。特别是财险的风控,一个二流半大学的毕业生们初出茅庐就能扬名立万这固然令我这个母校老师欣喜异常,但这何尝不是保险业的悲哀,因为它印证出之前的风控是何等的不堪。难以想像绝大多数对风险一知半解者在经营与控制风险的画面有多么辣眼、多么荒诞。这如同画龙却无点睛之笔不可能使之栩栩如生,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经营模式与保险业在国内的声名狼藉不无关联。因为这使得他们只能采用最原始方式讨价还价,用合法的赌博替代科学的决断。况且依照这种传统的薪火相传模式,恐怕我们会与发展目标渐行渐远。即使更胜一筹的规则条款,本质上还是经验的总结,而且这些来自过去的经验有两大缺陷。一是只能应对发生频度较高的风险,而诸如海力士、天津港这类特大风险均为极小概率事件;二是代表过去就意味着难以反映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甚至保险人奉若经典的大数定律都已是昨日黄花,对客户的公平难以体现。更何况现今的投保者早非昔日吴下之阿蒙,他们对风险的认知以及转移的需求使得保险业必须与时俱进方能逃出生天。我国监管部门在车险上严苛的要求就是在传递一种信息,保险人再不能看天吃饭,用科技与服务获取利润已是不二之选,而对风险的深度把握势在必然。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使得我们手中早已不是丈八长矛,风险理论与评估方法的与时俱进和以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我们如英雄虎胆。其实风险的概念及其思想方法与保险人经营风险的业务犹如皮与毛的关系,前者是生存的基础,离开它一切都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一直对平安那位风控负责人心怀感激,因为他的推崇支持的破冰之举给了老吴及其学生们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其实整个保险业何尝不是如此,它同样需要更多的、更有魄力的破冰者才能使其得到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实现兼济天下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