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对策之安全管理
(2014-03-17 19:36:46)
标签:
“3e”对策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审查与检查教育 |
分类: 专业理念 |
在事故预防与控制的“3E”对策中,有一个管理(Enforcement)对策。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管理,从其英文单词的原意可以看出,是一种狭义的管理,主要指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政处罚等相关管理措施去约束人的行为,达到预防与控制事故的目的,所以有些资料将其译为“强制”或“法制”。这与一般所指的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后者是综合运用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和风险转移三类手段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这三类手段中既有技术,也有教育和强制。此外,这种强制的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相悖的,而且通过强制的手段约束人的行为效果也极为有限。因为研究表明人的失误率与工作的复杂程度正相关,强制措施可以使之改变可效果却极为有限。但强制又是不可或缺,因为一来技术手段总有其局限性,可能会因成本或技术水平等因素难以实现;二来有些事故其风险相对较小,而且强制手段的效果可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在这两类情况下,强制手段的实用性显而易见。就像城市的十字路口,采用红绿灯结合交通法规就可使安全水平可接受的条件下,我们总不能非要用类似铁路道口的技术手段来再提高一点吧。
众所周知,在控制事故的措施中,安全技术对策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不受人的行为的影响,并有着极高的可靠性和更为稳定的安全性,而安全教育对策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极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遗憾地是,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安全技术对策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达到人们所能接受的状态,而管理者又不能仅仅依靠安全教育的方法保证所有人都能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因而安全管理对策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种控制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事故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经济及技术都有较大局限性的今天,这种对策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高度现代化的未来社会,通过管理手段提高效率,降低事故率也不失为一种效费比很好的选择。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如依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确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管理体制,“三同时”,“四不放过”及各项安全法规、标准、手册、安全操作规范等,大多数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将重点讨论安全管理工作中控制事故的几种安全管理手段,即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和安全评价。
众所周知,安全管理是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和风险转移三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而事故预防又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三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当然,上面提到的两个管理在概念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是集技术、制度、教育、体制等为一体的管理,后者则是狭义的以强制为主的管理。要实现这种狭义的强制式的管理,理论上也是三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即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检查、以政府为主体的安全审查和以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安全评价。只有将这三种手段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相辅相成,从宏观层面上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毋庸置疑,在事故预防与控制中,技术与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但由于其特有的局限性,强制的手段永远不可或缺,在宏观层面上尤其如此。而在强制手段的运用上,政府、企业和中介的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则是关键所在。
政府的安全监管是强制的主体,起着导向的作用。其在宏观层面上采取的以安全审查为核心的控制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安全生产的成败,其实这类措施的执行力也在间接营造着一个国家的安全文化。企业的以安全检查为主体的安全生产自我监督既与政府安全审查的力度有关,也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关键手段。中介机构以安全评价为核心的技术服务利用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独立的地位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公正与科学的桥梁。但若其中任何一个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缺失,则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甚至基本保证都将无从谈起。三者间的关系通过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具体体现出来。
任何项目,其全寿命周期的典型阶段一般包括构思、设计、施工、试运行、投入使用和报废等部分,而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及安全评价三大手段则贯穿于其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在经过构思阶段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是安全预评价及以此为依据的可行性研究审查。根据审查提出的要求进行初步设计后,紧接着就是初步设计审查及随后的工程施工,而此时安全预评价报告仍然是其重要依据之一。施工过程的完成也就意味着系统试运行的开始。这时,有些大项目或者高危项目可能会要求在试运行之前进行一个简单的现场评价,而大部分项目则是在试运行结束后的安全验收评价及随之而来的竣工验收审查。而在通过审查后,就是每隔一定时间按要求进行的安全现状评价了。而企业内部的安全检查则是贯彻始终的。因而我们也可看出,整个过程是一个串联连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链条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使得链条起不到强制束缚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作用,而最典型的问题现象则是形式与内涵的不尽相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某些环节的形同虚设以及因此产生的事与愿违。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防范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