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针灸保健补泻养生健康经络教育 |
分类: 医疗美容、健康及资讯 |
一 针灸美容美体的原理
1调和阴阳
二 针灸美容美体的特点
所有的中医治疗原则都离不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疗法则总纲。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辨证施治
辨证:即辨别判断患者或客人的症状。
施治:是根据所辨别出的症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损美性疾病的治疗因素主要以:风、寒、暑、湿、燥、火(热) 这六淫(也叫六邪)为主。针对其病因,结合临床,总结出:疏散、清利、调理、补益 四种基本的治疗方法。
1疏散法:是以针浅刺皮肤的方法。
风热之邪都在浅于皮毛部。用浅的刺法(最好选用0.5寸的针,),能疏风散热、祛除外邪。操作要点:进针浅,出真快,进针时与皮肤呈20°——45°的倾斜状。
适应症:色斑、痤疮、红血丝、皮肤过敏
2清利法:是综合各种针刺法为主的一种方法。吸气进针,呼气出针。进针后行针幅度力度要大,以求达到最强的针感,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要压针孔。
适应症:因湿热引起的损美性疾病。体质好的患者,可以一边减肥,一边治痤疮。
3调理法:即平补平泻,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缓慢轻盈的行针。
适应症:气血淤滞、虚实不明、或虚实兼而有之等类型的损美性疾病。
4补益法:是以综合各种针刺补法为主的一种方法。呼气进针、吸气出针。行针时重提轻插,出针快而轻,此法还可加灸。
适应症:久病或各种虚症引起的损美性疾病。如:黑眼圈、皮肤发暗发黄……
三 针灸美容美体的作用特点
1针灸简便易行,经济安全
2标本兼治、疗效可靠
3防治一体、强身健体
四 关于针灸
1针灸疗法的概念
是针刺疗法与灸疗的总称。针刺疗法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理人体的机能,进行美容美体、防病治病的方法。
2针刺疗法的基本手法(也叫刺法)
医生对针刺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与否,直接影响着针刺的治疗效果。因此医生应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提高针刺技巧,以提高疗效。
3针刺前的针具准备
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毫针、其次是三棱针、梅花针。其中现代毫针多采用不锈钢制成,具有相当的硬度、弹性、韧性,十分合用。也有纯银针,但针体较软,需要操作者有很好的指力和技巧。
4针具的分类
1毫针 为了适用不同的穴位需要,针的长短粗细都不同。常用的有0.5寸、1寸、1.5寸、2寸、3寸…… 粗细有直径0.18、0.20、0.25、0.30…… 针具用途广泛,除了用于传统针灸治疗外,还应用于电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鼻针疗法、
血针疗法及针刺麻醉方面。
2三棱针
3梅花针(也叫七星针),主要用于点刺、扣刺。面积较大,强刺激经络,活血化淤
练习:由于毫针针体一般比较软,操作者没有一定的指力,不仅进针困难,还给病人增加痛苦,因此,初学者必须加强指力和手法的练习。
五 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1针具的检查
2针具的消毒
3针刺前的消毒 操作者针刺前应用肥皂洗手,再用碘伏擦拭,接着用75%的酒精擦拭。患者的针刺部先用碘伏消毒,在用75%的酒精消毒。要求棉球顺时针逆时针各转两圈以上。
六 病人的体位
原则是便于医生操作,便于病人舒适,而又耐久的体位。
七 进针手法
1爪切进针法:押手按住穴位,刺手进针。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刺手拿住针柄,押手捏住针体进针。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薄肉少的部位进针。
八
行针的主要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
九 针感(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什么叫针感
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一样,必须给足剂量,针刺强度要适度,不足起不到治疗的作用,太过则有可能造成意外。根据针刺的不同强度分为补法、泻法、平补平泻。行针幅度大为泻;幅度小为补;用力均匀、速度适中、针感缓和为平补平泻。
十 针刺的注意事项
1针刺时要严肃认真,针刺开始不能突然的给予太强的刺激,以免造成病人不应有的痛苦。若病人过度紧张会导致:晕针、弯针、折针。
2针刺胸部、背部穴位时,必须十分小心,不可过深,以免刺穿内脏,造成事故。
3严格无菌操作,做针罐时要注意勿烫伤病人,同时要注意防止弯针、压针。
十一 针刺意外的处理方法
1滞针
处理方法 留针一段时间,然后再捻针,或在针的旁边再刺一针。
2是由于向一个方向过度的捻针,使肌肉纤维缠住针体引起的。
处理方法 轻弹针柄,再轻轻向相反的方向捻转,使缠绕的肌纤维放松,再提插出针。
2弯针
处理方法 轻度弯针时,可轻轻的摇动针柄,顺其倾斜方向缓缓拔出,切不可捻转。
3折针
处理方法
较深,则需送往医院手术取出。
4晕针
晕针前兆:病人多感觉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呕吐、欲吐…… 严重的则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身出冷汗、脉细无力、甚至晕倒,失去神智等类似休克的一些症状。
处理方法
十二 针刺的补泻方法
1捻转补泻法:补:针下得气后,角度小、力轻、频率慢、时间短。泻:针下得气后,角度大、力重、频率快、时间长。
2提插补泻法:补:针下得气后,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泻:针下得气后,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3疾徐补泻法:补:慢慢进针,快速的拔针
4迎随补泻法:补:顺经进针为补
5呼吸补泻法:补: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6开阖补泻法:补:出针后,立即按压针孔
7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均匀捻转、提插
8烧火山:适用于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属于大补法),此法必须用长针操作。
操作方法:把一个穴位的深度分为三等份,第一等份叫天部,第二等份叫人部,第三等份叫地部。用长针补法先进到天部,得气后,再往里进到人部,再得气后,接着往里进到地部。然后把针往外拔到天部,继续上面的动如此反复三次,再行留针,针留在地部30分钟。
9透天凉:适用于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属于大泻法)
操作方法:进针的深浅次序跟烧火山相反,在人部留针20分钟。
十三 经络与补泻
手三阴经:由胸走手(肺经、心包经、心经)针尖朝下为补、朝上为泻
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针尖朝上为补、朝下为泻
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腹(脾经、肝经、肾经)针尖朝上为补、朝下为泻
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胃经、胆经、膀胱经)针尖朝下为补、朝上为泻
十四 针刺角度深度歌诀
进针之时先审视,再令患者摆姿势。正侧反卧背可用,患者舒视为宗旨。还有正坐直立位,如无需要不可施。初诊病人犹需慎,体位针感防晕针。进针角度要认真,斜刺平刺直刺深。内脏之处需斜刺,平刺沿皮透两针。若问针刺应多深,无时患者人为本。壮硕之人深而留,婴翁瘦弱疾勿深。头面胸背针宜浅,四肢臀腹宜当深。阳经病表针宜浮,阴经在里针需沉。脉实深刺虚浅之,养脉出邪此为真。春夏浅兮秋冬深,总以得气度浅深。
|
脏腑经络名称 |
开经时间 |
血头穴 |
|
足少阳胆经(木) |
子时:23——1点 |
鸠尾 |
|
足厥阴肝经(木) |
丑时:1——3点 |
膻中 |
|
手太阴肺经(金) |
寅时:3——5点 |
人中 |
|
手阳明大肠经(金) |
卯时:5——7点 |
印堂 |
|
足阳明胃经(土) |
辰时:7——9点 |
囟门 |
|
足太阴脾经(土) |
巳时:9——11点 |
风府 |
|
手少阴心经(火) |
午时:11——13点 |
命门 |
|
手太阳小肠经(火) |
未时:13——15点 |
肾俞 |
|
足太阳膀胱经(水) |
申时:15——17点 |
长强 |
|
足少阴肾经(水) |
酉时:17——19点 |
神阕 |
|
手厥阴心包经(相火) |
戌时:19——21点 |
关元 |
|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
亥时:21——23点 |
曲骨 |
十五 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扎针。
2身体瘦弱、气血亏虚者,针刺时手法不能过强,并尽量选用躺卧位。
3孕妇不扎,容易引起流产
4月经期尽量不扎,容易引起崩漏(大量出血)
5小孩尽量不扎。
6有血液病者、血小板低者不扎
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不能扎
8对胸、胁、腰、背等脏腑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应采用平刺方法,以免伤及内脏,造成重大事故。
9针刺眼周围、颈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好角度,切不可大幅度的行针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身体内的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10针刺前,应嘱咐顾客排干净尿液,以免尿液充盈膀胱,把膀胱给扎坏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