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案例分析
(2008-10-24 09:01:02)
标签:
杂谈 |
案例分析
案例1.
为使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理解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这一变化所产焟的影响,课上教师通过对20世纪初期装配线上工人工作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身为那时的工人会做出什么反应。
具体做法是先让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完整的人体像,选出最好的一幅进行复制。全班分为两个对等的工作组,看哪一组速度快。教师以“工头”的身份敦促大家集中精力,加快速度,同时还调暗灯光、提高室内温度、人员密度让大家体会工厂的恶劣条件。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装配线两分表”,在表的一端列出积极作用,如标准化、高速度、高效率等。表的另一端列出消极作用,如单调、缺少个性、工人异化等。
通过这样“再现历史”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工作情景,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个教学案例,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思考。
分析:
1.简要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其要点是: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学生只有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并与他人切磋,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2. 本案例通过“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3. 本案例中的教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的精神得到鼓励。
4.本案例注意挖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资源。
5.在实践中如何借鉴,要有自己的思考。
案例2.
马芯兰老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步进行改革,第一步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并以此为中心,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纵的方面就是按照知识的纵向联系,归结为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并使两条线的知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从横的方面来看,就是把教材中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块,这样通过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错,有效地调整和组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扩散能力。
试用布鲁纳的教学原则分析马老师的做法。
分析:
布鲁纳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其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他认为这些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是举足轻重的。
马芯兰老师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遵循了布鲁纳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动机原则,强调学生的动机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可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结构原则,任何学科都具有结构,结构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马芯兰老师在自己充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结构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出两条线索,使学生在联系和对比中掌握知识,这就是结构原则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案例3.
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完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在此处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学生1:我想说,祖冲之,你真伟大!学生2:我想说:自豪!学生3:祖冲之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不过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你认为这节课上“渗透”的思想教育成功吗?为什么?
分析:
这节课上的思想教育是不够成功的。其理由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学科课程具有德育功能,这是对的,通过学科课程渗透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没有错,关键是看我们如何理解。(2)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学科教学的内容,也包括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以及教师的教态、作风等等方面。绝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说口号式的嵌入。(3)学科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而本课例却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说一些空洞的口号,这样理解学科课程的思想教育,未免过于简单。
案例4.
中国历史教师关于中日战争有这样一道题目: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日本历史教师关于日中战争也有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称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我们称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输在什么条件上?试分析之。
比较以上两个不同的考试题目,说明我们目前在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你的思考。
分析:
说明两个不同考试题目的差别。分析我们在考试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过多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察。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如何改进?鼓励积极的思考。
案例5
女儿读到一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布置他们每天写一句话,内容是身边的事,要求写的真实。一次她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们排好队参加升旗仪式,红旗升起来,我的手伸在兜里,把山楂上的绒毛揉下来。”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低落,这段话得了“丙”,还打了个大杠杠,这在他们班上是破天荒的。我对孩子解释:你的行为违反了纪律,所以得了“丙”。可孩子说:“我写的是真的啊!”过了几天,孩子又高兴地说:“爸爸,我想好了一段话:星期天,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又鲜艳又美丽。”我说:“可这个星期天你没有洗,还是洗了再写吧。”可她说:“写了再洗。”而这次她得了“甲”。
分析:
诚实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升旗仪式中注重纪律,强调严肃性无可非议,但教师的做法过于简单。德育工作是复杂、细致的,教师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避免简单化的处理。一切做法要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案例6
我的儿子9岁,在美国上小学,一次他从图书馆借来许多书,回到家里,我问他干什么?他一边打电脑,一边头也不抬地说:做作业。作业的题目是《中国的今天和昨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们: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要求是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过了几天,儿子打印出的是一本20几页的小册子。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与寻找它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请你用本课程所学的教学改革理念及相关教学理论分析此案例。
分析:
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现实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案例描述了美国小学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生动而切合实际。引用相应的理论可以有较宽的范围。如:第三章中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专门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又如第四章的内容: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等。无论依据哪一理论,能够较准确地说出这一理论的观点和我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就可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