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的规范要求(音乐、美术课教案)

(2007-10-30 11:29:37)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音乐文件通知
    从本学期开始,在所有的艺术课程授课、听课,还是评课中,“教学目标”教案的书写格式和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教学目标”一定是三维学习目标——即包含三项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每项内容都要求在教案中准确、具体和充实,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并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认知角度得到体现。
 
     这一点,艺术教师们在参加市级教研活动中,从填写评课反馈表和教研活动反馈表中的“三维目标的评定”得到体现。也就是说,今后评课,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本课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与热情,以及通过艺术课程是不是对相关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等)有没有变化和收获;在过程与方法里是不是有合作、探究、体验、聆听、模仿和综合等内容,每一项方法如何操作的,且是否有实效等;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里是否学得有兴趣,掌握扎实等,都要做量化和评定。
   
    今后要以各种方式,请各区和直属学校促使艺术教师将单一教学目标书写、教学评价转向为“三维学习目标”书写格式、教学评价。德育目标其实就隐藏在“三维学习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这一教研思路,于上海教育教研要求不谋而合。在与上海同行们的交流学习中了解到,他们早就开始落实教案要体现三维目标,教学要实践三维目标的要求。
 
    下面将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两节艺术课(一节美术、一节音乐课)教案刊登出来,供老师们参考学习。
 
  

             时代与风格—西方雕塑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江浩

 

【课 题】上海市高中《艺术》新教材第一册《西方雕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雕塑艺术语言特征及其丰富的表现手法,理解艺术作品和时代风格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时期雕塑作品的对比欣赏,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雕塑作品独特的审美功能与内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培养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审美思维去鉴赏视觉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不同时期雕塑的语言特征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雕塑作品的社会功能及审美内涵。

【设计思路】

     《时代与风格—西方雕塑艺术欣赏》系上海市高中《艺术》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石刻铜铸造型立意”的内容,是一章专门介绍雕塑艺术的单元。和教材中其它几个教学单元相同,本单元由两大块(必修和选修),五个部分构成:其中“视听与认识”为必修版块,含有两个主题“自由精神的升华”、“虚实相映的造型”。新教材没有制约教师对教学版块的选择和组合,因此本节课以必修内容之一的“自由精神的升华”作为基础和框架,结合“拓展与选择”版块中关于“写实与变异”的部分作为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入,通过这样的内容组合着重探讨“作品与它们的时代风格”这一主题。

     选择雕塑作为这节课的内容其实不仅是因为这门艺术今天和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贴近,愈来愈成为学生关注的一门艺术,还在于我实际是选择了一个可以分析艺术变化发展规律的载体。本课不着意突显对雕塑作品名称和具体艺术家的介绍,也不在意强调具体的雕塑流派和表现手法,只希望通过对雕塑艺术发展的总体浏览,使得学生能从中对艺术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有一些分析和思考,了解艺术作品与产生他的社会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艺术》新教材倡导学生在“有趣的对比、思考、实践和运用中,以自己的方式去博览艺术、认识艺术、享受艺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享受艺术这个阶段,将会是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课题。作为艺术领域的视觉艺术不仅包括绘画,还包含雕塑、建筑、设计等诸多门类;也许在高中阶段短促而紧张的艺术普及教学中,很难让学生领略到视觉艺术中的每一个门类,甚至各门艺术中的真正魅力所在。但如果能学生一个善于思考艺术的头脑,教会掌握一些学习艺术的基本规律,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提供一种学习的基础,那么也算是高中艺术教学的某种成功。我赞同很多教师提倡艺术教学应将作品纳入大文化来进行思考这种看法,在我看来“作品与它们的时代风格”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主题。确实视觉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规律、形式规律,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的。但每件艺术作品的产生、成型都和这件作品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互不割离,即便是创作者自己在当时不会刻意地看待这一点,但作为观众和欣赏者的我们,无疑会清晰地看到时代风格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之中的,这种清晰可以让我们能更完整和全面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堂里将这种潜移默化解释清楚,那对帮助学生理解各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甚至各种可能性、开放性的作品大有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

    1、创设情境(展示图片资料)

问题:雕塑大家都见过,举几个身边熟悉的例子?

    2、展示图片资料

  问题:a)找出相对时间的作品。(史前、文艺复兴、近代、现代等)

        师生交流:(自古以来,人的形象总是雕塑的第一对象。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人的形象和它所表现的内涵却有不同的意义。)

 

二、雕塑作品的文化背景及其表现手段

1、观察和讨论

展示资料(古埃及、古希腊雕塑各一尊)

a)问题讨论:你们认为这两尊雕像在表达方式或造型手段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师生交流;   古埃及—严肃、直立、静态

                     古希腊—自然、有动感;比例、解剖更合理

b)问题讨论:造成以上那些差异的原因?

    师生交流:古埃及-宗教制约(对神和法老的敬畏)

              古希腊-人性的解放(对人体美的讴歌)

         扩展:希腊时期对雕塑作出的贡献,使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人本身的美;自这之后雕塑就没脱离过这个主题,如文艺复兴和近代。(展示图片资料)

      

2、进一步观察比较

   展示资料1(史前至文艺复兴作品)

a) 问题讨论:从这些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雕塑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交流:(1)越来越“写实”

         (2)艺术的发展紧随时代的进步

展示资料2(布朗库西《行走的人》、《空中的鸟》)

问题讨论:(1)他们分别在表达什么主题?

         (2)他们和写实的雕塑比起来是否意味着倒退?为什么?

         (3)你认为象与不象是不是判断真实的唯一标准?

  师生交流:写实——写意(举例:罗丹《吻》;布朗库西《吻》)

扩展:介绍现代雕塑的产生大致原因(举例)

 

三、总结:

雕塑是一门古老而独立的造型艺术,它在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时而是神或崇拜对象的替代,时而是艺术人类对自然规律把握的表征,时而又是人类精神的象征;因为不同时代、文明程度、社会环境决定了作品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审美内涵。

 

 

 

 

 

 

               《梅花三弄》教学设计(简案)

                                 执教教师—朱红

 

【课 题】《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一补充教材—

中国十大古曲之《梅花三弄》

【教学目标】(三维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理解《梅花三弄》的艺术创作特征和精神实质。

   过程与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主题音乐的变化比较

【设计思路】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当代学生音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而中国十大名曲是民族音乐中的典范之作,它们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和音乐意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本节课的教学,我选择了《梅花三弄》这首古曲为内容,以编钟与乐队演奏的作品形式,结合绘画与文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与创造。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探究“综合学科型”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诗、画、乐为一体的整体艺术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学生主动学习音乐、自由想象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高尚品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方法:从视觉艺术入手(梅兰竹菊图),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梅花象征坚毅、兰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刚直、菊花象征傲岸。

 

二、完整欣赏

方法:欣赏前提出相关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

 问题1:“梅花”主题何时出现?

 问题2:“三弄”为何意?

 

三、师生交流

 

四、分段欣赏

方法:重点欣赏“引子”和“三弄”的旋律,启发学生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并共同完成提示联系。(小组合作形式)

艺术创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与文学作品比较)

 

五、自由创作

方法:启发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去表现聆听音乐后的感觉。

 

六、交流作品

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树立起主动学习的自信。

 

七、教师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