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子
林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18
  • 关注人气: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精华释读——盗所隐器与盗同罪

(2018-07-30 14:06:47)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

盗所隐器与盗同罪

历史

文化

情感

《左传》精华释读

 

盗所隐器 与盗同罪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

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芋[yù]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及即位,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无宇之阍[hn]入焉。无宇执之,有司弗与,曰:“执人于王宫,其罪大矣。”执而谒诸王。王将饮酒,无宇辞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曰:‘女胡执人于王宫?’将焉执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若从有司,是无所执逃臣也。逃而舍之,是无陪台也。王事无乃阙乎?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su]’,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诸侯而则纣,无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盗有所在矣。”王曰:“取而臣以往,盗有宠,未可得也。”遂赦之。

楚灵王做令尹的时候,打着楚王的旌旗去田猎,大臣芋尹申无宇砍断旌旗的飘带,说:“一个国家两个君主,这成何体统?”等到楚灵王即位,没多久建造了章华宫,还接纳逃亡的人并安置在里面。申无宇的守门人逃到章华宫里,申无宇要抓他,管理宫室的官员不同意:“在国王的宫里抓人,这罪过就太大了!”于是抓住申无宇去进见楚灵王。楚灵王正要喝酒,申无宇对楚灵王说:“天子经营天下,诸侯治理封疆,这是古代的制度。边境之内,哪里不是国君的土地?享用着土地上的出产,谁不是国君的臣下?所以《诗经》说:‘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沿着土地的边涯,无不是天子的臣仆。’人们用十个天干来标记日子,天下的人也存在十个等级。下边依礼仪事奉上边,上边按礼仪祭祀神明。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统治皂,皂统治舆,舆统治隶,隶统治僚,僚统治仆,仆统治台。养马有圉,放牛有牧,各有专职应对各种事情。现在主管官员说:‘你为什么在王宫里抓人?’那么不在王宫,又到哪里抓他呢?周文王的法令说,‘有逃亡的,要大肆搜捕’,因此就得到了天下。我们的先君文王制订惩罚窝藏的法令,说,‘隐藏盗贼的赃物,和盗贼同罪’,因此就拥有直到汝水的疆土。如果按照那些官员的做法,这就是没有地方去逮捕逃亡的奴隶了。逃亡的就让他逃亡,这就没有奴仆了。这样,国家的工作恐怕就会有所缺失了!从前武王列举纣的罪状通告诸侯说:‘纣是天下逃亡者的窝藏主,是逃亡者聚集的渊薮。’所以人们致死也要攻打他。君王要统领诸侯而效法纣,恐怕不可以吧!如果用文王的法令逮捕盗贼,盗贼是有地方可抓的。”楚灵王说:“抓了你的奴隶走吧。有一个盗贼正受到恩宠,还抓不到呢。”然后就赦免了申无宇。

读这个故事我很费思量。首先,我们提到过楚灵王,从这个谥号看就知道他不怎么样,从文献记载看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楚灵王是楚共王次子,杀侄儿楚郏敖,于公元前541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是春秋时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残忍的君主。公元前529年被迫逃亡后自缢而死。应该说,大凡昏聩之君皆下场可悲,楚灵王在位时间不长,史家口诛笔伐当然是有道理的,况且他曾经羞辱像叔向、晏子这样的贤人,社会观感当然就不会好。虽然如此,楚灵王毕竟不是一无是处,他身上的毛病大多和任何君主一样,皆为人性假恶丑的一部分,但楚灵王还是做了一些令人称奇的大事。我们看到昭公七年楚灵王和大臣申无宇的这次交锋,可以看出灵王还没有失去人性最后的温良恭俭让,至少他宽容了申无宇煞有介事的一番炮轰,那看似句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其实也隐含某种个人的私怨。当然,作为申无宇我想一方面可能侥幸,恰逢灵王杀意大减,另一方面或许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当年,吴国为雪朱方之役失败耻辱,起兵攻楚。灵王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他为了掩盖事实,不去整饬军务,却下令大建宫室,公元前535年即楚灵王六年,一座宫殿名为“章华宫”拔地而起,它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号“章华台”或“三体台”。登上台顶中间要休息三次;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传臣去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声色犬马。楚灵王骄奢淫逸以及连年战争耗费了先辈多年的积累,他渐渐失去了民心。当他因为宫廷政变被迫逃亡的最悲惨时刻,巧遇大夫申无宇之子申亥。昔日为令尹为王之时,申无宇都曾冒犯过楚灵王,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所以申无宇临终前叮嘱儿子要报答灵王的君恩。申亥把灵王请到家中,给他饮食,还让两个亲生女儿为他侍寝。灵王此时已万念俱灰,衣不解带,号哭不已。直到夜半申亥的女儿向父亲报告,说灵王已自缢而死。申亥竟杀了自己两个女儿给灵王殉葬。这段插曲真实与否没有考证,但从文献中申无宇与楚灵王的有限交集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到申无宇对楚王除了直言敢谏外内心还是真诚为楚国社稷着想,并且他的每每忠告总能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我猜想这可能是楚灵王对申无宇见怪不怪或网开一面的真正动因吧。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陈地、蔡地、不羹等处筑城,他派小弟弟、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公子弃疾做蔡公。对此, 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回答说:“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在栎地筑城安置了子元,使昭公的位子坐不稳。齐桓公在谷地筑城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在享受福祉。“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国君的弟弟弃疾在外边,国君应该谨慎才好。申无宇提醒楚灵王:在郑国的京地、栎地发生了郑昭公被杀事件,在宋国的萧地、毫地发生了宋公子游被杀事件,在齐国的渠丘发生了公孙无知被杀事件,在卫国的蒲地、戚地发生了卫献公被驱逐事件。从这些事件来看,国都城高池深,但无济于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长了就不能摇动。申无宇的话得到印证,这“尾大不掉”流传千古,楚灵王竟亲自践行,其景象惨不忍睹!孟子有言:“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这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忠告:“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累世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管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申无宇父子可谓忠矣!无奈他们的赤诚没有彰显出耀眼的光辉,他们皆将命运系于一代昏主楚灵王身上,这是人性的悲哀还是命运的嘲弄也许都不重要了!

                          

               2018.07.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