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精华释读   穆叔如晋

(2018-06-05 17:10:26)
标签:

《左传》精华释读

穆叔如晋

情感

文化

历史

《左传》精华释读

 

穆叔如晋

 

礼义春秋,天下大乱,但天下时现月朗风清。那背后文人墨客可没有尸位素餐,至少以我的观察他们极力通过各种可能的机会渲染或发掘对世人起到教化作用的佐料,并通过精心打造,然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便是儒家所期待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

 

《左传》说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说悲欢离合说荣辱兴衰,大约从来不肯离经叛道。我们读其中的文字有时明显感到好像是在打补丁,即阐释的某种理论推演往往与所述事实游离,但经过不断的强化久而久之那些在不同的场合事件中一再重复思维理念,我们就耳濡目染不得不信以为真了。

鲁国号称是继承周礼最完善最彻底的国家,这与先祖周公旦不无关系,也说明他的后世子孙还是尊崇孝道的,于是我们看到出自鲁国文臣的高谈阔论一直是克己复礼甚至循规蹈矩,恰如《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左传·襄公四年》提到“穆叔如晋”,此穆叔君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周礼践行者。

 

他到晋国去,回报知武子的聘问。晋悼公设享礼招待他。乐器演奏《肆夏》的三章,穆叔没有答拜。乐工歌唱《文王》三曲,他也没有答拜。歌唱《鹿鸣》三曲,三次答拜。韩献子派行人子员去问,说:“您奉着君王的命令光临敝邑,敝邑按先君之礼并用音乐来招待您,您舍弃重大的乐章而三拜细小的曲目,请问这是什么礼仪?”穆叔回答说:“《三夏》,是天子用来招待诸侯领袖的,使臣不敢聆听。《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音乐,使臣也不敢分享。《鹿鸣》,是君王用来嘉奖寡君的,岂敢不拜谢这种嘉奖?《四牡》,是君王用来慰劳使臣的,当然就必须再拜。《皇皇者华》是君王告诫使臣:‘一定要向忠信的人咨询。’使臣听说:‘向善人访求询问就是咨,咨询亲戚就是询,咨询礼仪就是度,咨询事情就是诹,咨询困难就是谋。’臣得到这五善,岂敢不再三拜谢?”

 

本来在寻常人或者对利益并非笃诚的人,演奏什么音乐无外乎求个乐而已,何必小题大做呢?但是,对于始终笃信礼教的鲁国使臣来说,这可就是原则问题。乃至像孔子竟然把对祖先的祭器看得很重,宁可让出国土也不能赠人礼器,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孰重孰轻。穆叔一席话,让我们忽然感到“小处不可随便”的古训,缘由嘛不说自明,就看你到底在意什么。

 

穆叔又称叔孙豹、叔孙穆子或穆子。姬姓,叔孙氏,名豹,谥曰“穆”,春秋时鲁国大夫。他名之不朽还不是因为此次去晋国聘问在礼节上的小心谨慎,而是他首倡“三不朽”而名声远扬。彼时,叔孙豹在回答范宣子何谓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包括了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建树,他认为只有拥有崇高道德、为国为社会建功立业并足以启迪后人的杰出人才可以久远让世人铭记,它诠释了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核心价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三不朽”主张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在公众心目中也就是这“三好”而已,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立德”。我们的教育主管机关制定的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中,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千秋大计的核心要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其本质内涵。

我们读读《左传》“穆叔如晋”相关文字: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zōu],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2018.06.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