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的生命哲学思想

(2007-09-22 09:37:43)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语文天地
 

《道德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典,也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的书。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中探玄寻道,求得灵性的开悟和智慧的启迪;人们从中探讨养生之道和生命哲学之理。《道德经》作者老子是一个长寿者。“盖老子百有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司马迁所著《史记"老子列传》)。

    《道德经》的生命哲学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明道贵德,玄同得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返朴归真,贵身爱身,不入死地,知足常乐,去贪妄心,天人合一,做行道人。

一、明道蛊德:明白大道之理,珍贵永恒之德。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类的本源。道生万物的过程是:’由道所生的道气(“一”)充满宇宙,阴阳之气(“二”)由道气生成,阴阳合和之气(“三”)是由阴阳之气所生,万物都是阴阳合和之气所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做为宇宙一部分的人类故须认识“道”并依“道”而行。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人类无法用语言给“道’’下一个完整的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老子在第六十七章中解释了“道”的三宝,即三要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先子讲的修道得三宝。他认为修道之人应该有一颗仁慈的心田;有一个俭朴的行为;有一种不争(名利)的态度。“道”的三宝是心态平衡,精神和谐,人格统一的保证;心态平衡,精神和谐,人格统一是长寿之源。“德”是“道”的体现,老子认为修道之人应该贵“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人不去表现自己的功德,所以他有功德;下德的人有意表现自己的功德,所以他没有功德。上德的人无为而不表现自己所为,下德的人有为而表现自己所为。,、在第五十一章中,老子阐述了自然的“玄德”(玄妙之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玄德”是指自然之德,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施助万物并不自恃有恩,领导万物并不主宰万物。

二、玄同得一:物我玄妙的同化,求得平衡、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修道养寿”在于得“一”。“昔得‘一’者;天得 ‘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这里的“一”可理解为平衡、和谐、统一。“一”也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在于得“一”。人是精、气、神的统一体。“神聚(体内)则生,神散(体外)则死。”“气人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神气合一相贯注)因此,得“一”者神形合一,阴阳平衡,心得协调;得“一”者人格统一,精神和谐,心态平衡。大自然离不开平衡,和谐、统一;人类社会离不开平衡、和谐、统一;一个家庭离不开平衡、和谐、统一;一个人也离不开平衡、和谐、统一。如果大自然出现不平衡,不和谐,不统一,将有灾难降临;如果人类社会出现不平衡,不和谐,不统一,将引起社会动荡;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不平衡,不和谐,不统一,将引起家庭波折;如果一个人自身出现(阴阳)不平衡,不和谐,不统一,将会影响生存。老于说:“其至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第三十九章)这一章,老子讲了“一”的必然性和普通性。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离不开“一”——平衡、和谐、统一。 

三、道法自然:效法自然天下为公

     老子把天、地、人都看做自然范畴,即“道”的范畴。因此,人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自然是无私的,大道无私的,天地是无私的。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日月无所不照,大道无所不能。人要效法地的没有私载,地要效法天的没有私覆,天要效法道的无所不能,道则效法其自然本身。‘‘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第七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大德者效法自然,大德者顺应自然,大德者为民,大德者为公,大德者不争,大德者长寿。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老子教导人们学习水的品格,做最善良的人。最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它居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接近道。居处善于平和安宁,心地善于和谐宁静,对人善于仁慈真诚,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无为而治,办事善于尽其所能,行动善于待机而动。由于(他们)利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他们)没有怨尤。老子希望人们以水为榜样,“大道似水”,“不以兵强天下”。一切顺应天道自然,形成一个太平和睦的人类社会,人人有一个和谐、统一的人格。“道法自然”是人类应遵守的最高美德,这

是老子人生哲学的真请。

四、致虚守静;致力于虚怀若谷,坚守于清静无为

    善于养生的人心地坦荡,恬然自乐。这种人神形合而为一不相离;体内元气转化和谐如同婴儿;去除心中污垢而一尘不染;爱人民、治理国家而道法自然;阴阳变化无穷而处柔守静;明察致远四方而不用巧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乎?涤除玄览,能于庇乎?爱国治民,能无为民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致力于虚要达到极致,坚守于静要达到笃实,求真静去贪欲。求真去贪欲就是认识常道(自然永恒规律)。认识常道叫明智,不认识常道,大胆妄为,必然凶危。因为认识常道就会大度包容,就会办事公正,就会考虑周全,就会符合天意,就会符合道(自然),就会长久;终身不危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老子认为:认识一切事物和谐之理就叫认识事物的常道,认事物的常道叫明智。贪求益寿延年叫不祥(祸秧)。使用心机叫强求(逞强)。物类过于壮盛就走向衰老,这叫不合平常道,凡是不合乎常道的事物就会提早灭亡。“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日详,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明智的人应该认识常理,保持自身元气的和谐,以利于健康。那些用尽心机,过分强求延年益寿与返老还童的人们,都违背自然的常理,必定事与愿违。

五、返朴归真:返回人类朴实的本性,成为真正的人

    知道自己是强雄,却以柔雌自居,做天下溪谷。知道自己是‘洁白,却以乌黑自居,做天下样式。知道自已是光荣,却以卑辱自居,做天下山谷。其目的是回复到婴儿般的纯洁无邪;回复到无极的自然;回复到纯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成,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即是守静。守静可以养性,守静益于安神。“谓恼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静益养性,静以存神。”《黄庭经》这种虚怀若谷,少私寡欲,保持常德,返朴归真的人自然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有一种和谐的精神,有一个统一的人格。

六、贵身爱身:珍贵自己的身躯,爱惜自己的身躯

     善于养生的人要“贵身”和“爱身”,要自重自爱,不要自轻自贱,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宠辱若惊。老子认为,人有大的祸患,因为人有来自自身的贪欲,如果人没有来自自身的贪欲,人还有什么大的祸患呢?老子所看重的是人身体的本身,并非人的身外之物——名利。所以,老子主张以贵身和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第十三章)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五色,令人振耳欲聋的五音,令人口味损伤的五味,令人心神狂荡的跑马打猎及令人品行伤坏的难得的东西等身外之物,不要过分的追求。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是养生的大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欧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祸,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无不为。”(第二十八章)这是老子对人生哲学的见解:追求学问,(知识)每日增加,追求(大)“道”,(奢望)每日减损。(奢望)减损再减损,以致於无为,无为则无所不能为。老子谆谆告诫人们,去除一切奢望私念,不以物累形,不以心为形役,要养成一个贵生轻物,超凡脱俗的心境。

七、不入死地:不进入死亡的环境范围

     人总是在出生入死之间。自然生存的道路十中有三;自然死亡的道路十中有三;为了生存,陷入死境,也十中有三。许多自蹈于死地的人们,是由于他贪生过度,养之太过。善于养生的人,走山路不遇犀牛和老虎,在军阵中不被杀伤。因为他不进入死的环境范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犀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 老子引述了古人养生的经验,阐明了养生的道理,告诫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的生死及万物的生灭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一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对于为了生存陷入死境这十中的三来说,这就完全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八、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心常快乐

    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再大的;凶咎没有比贪得无厌再大的。么是真正的财富?老子告诫人们:虚名与健康,哪个亲近?身体健康与财货,哪个宝贵?获得虚名与失去健康哪个有害?过分吝啬必然导致过份破费,过分收藏必然导致损失。知道满足的人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遭受危险,可以长久平安。故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九、去贪妄心:去掉贪妄的心,爱惜精气神

    贪妄心是养生的大敌。心态不平衡,精神不和谐,人格不统一是由于有贪妄心。这种人整天处于烦恼忧苦之中。因为“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其心。” 人们应该认识到“反者”‘道’之动”,即“反向转化律”和“物极必反律”,去掉极端的行为,奢侈的心态,过份的举动。“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人们不要把事情做过头,应该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端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贵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护身心,爱惜精神,强体健身的准则是:去除贪欲的妄心;充实丹田的元气;削弱奢侈的志向;强健自身的骨骼。“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十、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天道、人道合二为一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不争名争利。

老子认为天(自然)是大公无私的,它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是不公平的,是自私的,它减损不足的而补给有余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老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天(自然)与人的和谐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求得平衡、和谐、统一,而不是破坏自然或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老子在其书的最两句告诫人们,天(自然)的法则是利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原则是为百姓效力而不与他们争名利。这就是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即“天人合一”。——人类行为最高典范是真、善、美。而以真为核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搏,搏得不知。u 第八十一章)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为准贝;.做到真、善、美在自身达到和谐、统一。 老子的理想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往来。”(第八十一章)只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有个人的安宁和养生。

十一、做行道人:做实行大道之理的人

    实行大道之理即是按自然规律办事,道法自然。老子将得“一”之人描述为:精微奥妙,玄远通达,深不可识。徐缓审重,警觉踌躇,恭敬庄重,松弛洒脱,淳厚朴实,旷深远,包容宽厚,恬澹深沉,潇洒无踪。即‘‘古之善为道者一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今若畏四邻;俨今其若客;涣今其若凌释;敦今其若朴:旷今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腥今若无止。”(第十五章)得“道”之人就得“一”之人;得“一”之人就是能够认识自然规律之入。他们心态平衡,精神和谐,人格统一。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这是人我,物我玄妙的同化或玄妙的等同。真正智慧圆通的人不夸耀自己知识渊博,处处夸耀自己知识渊博的人并非智慧圆通。一个智慧的人应该塞住自己贪欲的通路,关闭自己贪欲的门径,挫去自己的锋芒,化解自己的纷争,调和自己的慧光,?昆同自己于尘世。老子认为这种人是天下最可贵的人。老子还主张为人处世方正而不偏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判,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这种人将与外界生活在和谐之中,自身有一种和谐的精神。行道人,效法自然,大道为公;行道人,虚怀若谷,天容万物,海纳百川;行道人,清静无为,清静自正,无为自化;行道人,天人合一,无私奉献,不争名利;行道人,得道明德,实行大道,明白常德。道法自然事不烦,清静无为心自安。天人合一真善美,道贵德慈俭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