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殓
临终前擦身,穿寿衣,去世前或者死后,将尸体移到停尸的木板上,称之为小殓。穿寿衣是给亡者最后一次打扮,亲属们自然希望亡者穿着整齐、体面,到了阴间不失身份,不被小鬼欺负。
过去在临终前,便给老人脱衣、擦洗全身,随后换上寿衣。如此一番折腾,只能加速死亡的到来,但理由实在是太堂而皇之了,这是为了不叫老人不光着身子走!
现在则常常是在身体还没僵硬前,给死者换上寿衣。现代还常给死者整容,使其容光焕发,有如生前一样。
古人常用轻软的新丝棉在弥留者的口、鼻上,试探是否已经去世。用这种方法,一是比用手摸可靠;二是直接用手试探,对临终者多少有些不敬重。
当确定人已过世了,亲友们放声痛哭。
●停尸
老人咽气后,要将尸体从原来的炕上或床上抬起,放在停尸的木板上。
在南方还要尽快拆去蚊帐,为的不被“天罗地网”罩住,使死者灵魂不能超生。在北方如死在炕上,要抬到木板上。
东北地区甚至要在临死前,要迅速将人抬到地上准备好的木板上。在泉州也是先将临终者抬到厅边,以待寿终正寝。
给死者嘴里含饭,也就将几粒米放进死者口里,也有放钱币,放珠玉等物,为的是不能叫死者空着肚子离开人间,以免到阴间后成了穷鬼、饿鬼。
给死者袖中放小面饼,手中塞些钱或纸钱,面饼是是给阴间拦路狗,钱是给拦路鬼。
还有一项就是在死者脸上覆盖上一张黄色或白色的纸,有的地方用布和方巾。头上方或脚下放上一盏油灯或蜡烛,可以用来照亮去阴间的路,也可吓退妖魔鬼怪。
停尸有时是为了寻找坟地,有时是等待还未赶到的子孙亲属回乡奔丧。而且如果长辈刚死,马上就迫不及待地安葬,往往被人认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了事。此外,还有不少善后工作需要去做。如家属安慰优抚和财产分割等问题。
●招魂
招魂是在哀哭之后进行,招魂一般不用家人和亲属,而是由下属、同事和朋友。如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并写下了著名诗作《招魂》。
人死后,肉体入地,即尸体埋葬入土;而魂魄是上天,所以招魂是要向天招。从周朝到春秋战国,招魂是站在屋顶上,手拿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面向北方接连高喊三声:“某某回来吧!”
之后,将衣服覆盖在死者身上,但此衣是不能随葬的。后来,招魂并不一定要上房顶了,站门前或院里都可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招魂则是向西方呼喊,大多是“走西方大路”之类,而且是由子呼父母。
在海上遇难的渔民,或客死异乡,尸体无存,招魂就更显得重要了。亲属生怕死者灵魂找不到回乡的道路,往往请和尚或道士,手执“招魂幡”,朝着死者所在的方向,高声诵念招魂之词。家人还抬着一座纸扎的彩亭,准备迎接死者灵魂归来。
●守灵
出殡之前,亲属需要守灵,先是守灵床,后是守灵柩。
守灵应是死者的直系亲属,也就儿女、儿媳、孙子、孙女、孙媳、侄儿、侄媳等。
守灵一是因为人刚死去,魂灵还很柔弱,容易受到外鬼的欺凌,儿女们守灵可以叫外鬼望而生畏。
另外也是为了不叫猫狗靠近尸体,老说法是猫狗靠近尸体,就会发生炸尸。
所谓“炸尸”就是尸体会突然活动起来,甚至会四处走动,不死死抱住一件东西,是不会倒下来。
据专家分析,猫狗身上的毛可以产生静电效应,有时使尸体发生微微抖动,非常容易叫人产生错觉,恐怖也就油然而生了。其实更多的真实原因,应是防猫狗对尸体的啃咬。
●报丧
把去世的的消息向死者亲友进行通报,是葬礼社会化活动。在周朝就已形成了定型,古时把报丧称为“讣”。
传统上讣告形式只用于官方,而在民间不大用这种书面方式,而是用口头告诉的方法。
在北方地区,家中长辈去世,由子孙戴着孝去亲友家告丧,并在门口叩报丧头,途中遇到亲友故旧,也要跪在地上叩头,报告丧讯。
报丧首先是报知家族长者,其次才是家族其他成员。报丧过去决不能用外姓人,即使是再亲近的外人也不行,像姑爷也不行。
报丧的人必须穿丧服,即使一时没来得及准备,起码腰间也得系上一条白布带。
到至亲长辈家报丧,一般要先跪下叩头,然后再带哭音报告丧讯,同时失声痛哭。但长辈劝阻后,应止住哭泣。另外穿丧服在人家里不宜久留,这是民间的大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