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神游记

标签:
北岳恒山神游记 |
分类: 摄海无涯 |
http://s9/mw690/001oN4h5zy72PmL8n2088&690
http://s13/mw690/001oN4h5zy72PmMohZy6c&690
2016年6月26日凌晨,接到联谊会长常连永的电话,他邀请第十届中国泥河湾杏花节组委会成员去外地采风,我们一行五人上车后才商量到那个景点,有人提出去北岳恒山,我马上赞同,五岳我已登临三岳,只有南北两岳未曾领略,尤其北岳恒山更是神往已久,开车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北岳恒山山门前。导游意见让我们上去爬山,下山坐缆车,我们却坚持上去坐缆车,下山步行,导游说你们这是倒着看,我说来到道教圣地就要倒(道)着看,我本人根据旅行感受、导游介绍及查阅资料,总结北岳恒山神游记。
http://s11/mw690/001oN4h5zy72PmWn0PU7a&690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北岳恒山在五岳中最高,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恒山的雄险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可见恒山峰峦奇伟的面貌。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讳,一度改称为“常山”。它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为“五岳”之中的北岳。主庙北岳庙,供奉着恒山神,即北岳大帝。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恒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录入《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笔下的恒山是“瞰东西峰连壁聩,摧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河锦。石得树而碜峨倾嵌者,缘以突兀而尤古……”无需再置一词,已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小品,怎得不令人神往。
http://s9/mw690/001oN4h5zy72PnkEXIQa8&690
http://s15/mw690/001oN4h5zy72PnmLZHU5e&690
相传古代舜帝巡狩至恒山,封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主.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号"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济,虎豹走兽.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还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夕阳返照"等令人向往.据史籍道书所载,大禹曾巡游恒山,封道经《灵宝真文》於北岳.《灵宝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钟山,得《灵宝真文》,封之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太平广记》)至汉唐时期,众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传道,使恒山成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恒岳仙人,道荣,张果老,管革,戚元符等.茅盈为秦汉时著名方士,乃咸阳南关人.世代显贵,且好道积德.《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谓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其邑有谣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弃家委亲,入於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元,与世永违.""盈於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龟山王母诸真降临,授以"玉佩金铛之道,太极元真之经"及"阴阳二景内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潜心修持,仙道已成.后又点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圆满.后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师,尊称"三茅真君 ".另一位高道张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 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果老岭即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在众多景观中,最为著名的是悬空寺.它坐落于金龙口的绝壁上,始建於北魏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楼阁40 多间,建造在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凿石为基,就岩起屋,形势险峻,造型奇特.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东西窄,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惊险奇特的建筑,令人叹绝.北岳庙,又称朝殿.据史籍记载,其庙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时颓时兴.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多次大建,改古庙为岳神寝宫,规模宏大,包括北岳大殿,后土夫人祠,风伯雨师庙,康太尉庙,会仙府,龙王庙,烟霞亭,潜龙亭,九华亭,碧云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云堂及山门,石坊,祀奉北岳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记载著北岳之久远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称恒山为宏山,《禹贡>>作恒山,《尔雅》称北岳。历史上恒山先后称过常山。恒岳。镇岳。元岳。阴岳。紫岳。太恒山。历史上周成王曾来此巡狩,秦皇汉武到此封禅。唐、宋、明、清历朝帝王把祭祀恒山当作一件大事,以期江山千古,传祚无穷。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起丰厚的恒山文化,在这异彩纷呈的文化格局中,恒山的美不仅在于“奇。雄。秀。险”的表象,而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层峦叠嶂,磅礴苍润的北岳恒山虽然没有华山之险,泰山之奇,嵩山之峻,衡山之秀,甚至没有贵胄之气,但北岳却以其平和宽容的品质和包罗万象的气度伫立于山野。雪漠。尘寰之间。在潇潇的暮雨中。飒飒的风霜里闪出特异的情韵,让你体悟。领略。
同其他四岳相比,最使恒山儿女自豪的是这里有着传承不息的边塞文化。地处边塞的北岳恒山,既是历代将帅鏖战的沙场,也是帝王争夺天下的军事要塞。纵然多少年过去了,李牧抗击匈奴。拓拔氏定鼎中原,八路军驱逐日军……在恒山都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这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在千百年征战与和亲的轮回之中,北岳恒山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吞吐了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在悠长的岁月里交织成纵横的文化经纬。恒山凭借着山水之韵,吸纳着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一个山水文化密切融合的集结点。
恒山一水中流,将主峰一分为二,东峰天峰岭,西峰翠屏峰。伫立远望,双峰对峙争奇斗峭。闻名遐迩的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潭,就神奇般地悬挂在翠屏峰峭崖悬壁之中。雕梁画栋的层层楼阁,檐角如翼,似要凌空而飞。这奇绝的景观,让人有幻入仙景的感觉,仿佛让人们看到一千四百多年前,一群生着彩翅的仙工神匠,在悬崖与沟壑之间飞来飞去,建造着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五岳寻仙不辞远”的大诗人李白曾云游到此,他把所有的诗情和赞美凝聚笔端,在岩石上题下了“壮观”二字。徐霞客也发出了“天下巨观”的赞叹。更有颇具艺术夸张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道出了那份惊险的实情。
“恒山的松,直不楞登”恒山脚下的人们都这么说。恒山的松树确实直,从下到上,五六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松树也竟那麽直,立在“果老岭上的‘悬根松’尽管被张果老的驴拔起了树根,根部裸露,却也直立挺拔。站在树下,仰起头,耳边就能听见”唰唰,唰唰‘的响声,好象有湍急的流水从耳朵边上流过,这就是松涛。松涛想必和海涛的声音差不多,而恒山隆冬的北风里一齐摇动的松树发出的声音却有几分像是打雷,风猛吹着你,吹得你站不稳,就像深夜听深深小巷里的大狗叫,根本就不像王维说的:北涉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气势磅礴的”恒宗“二字是明成化年间作品,笔力苍劲雄健,赫然入目。这两个朱红大字,镌刻在绝壁,益见其隽秀,这座岭也因之而名”大字湾“。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大字湾石梁屹立着的那四株唐宋古松,人们称”四大夫松“。至于何时何因封为大夫的,已不得而知了。但这四株古松刚直不阿,依险笔立,傲视天穹的伟岸更是直出了气魄。
朴实无华的恒山,就像世代戍守边关的兵家,完全具备了北岳人吃苦耐寒。倔强峥嵘。蓬勃向上的品格。愿我们永远和他真诚相伴,到留神牵梦的恒山山水间去神游,去怀想,去寻觅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摄影;阳昀 、文章部分资料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