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的赶海生活(组图)


标签:
西雅图赶海美食螃蟹三文鱼 |
分类: 美国见闻篇 |
(美国见闻篇)
西雅图的赶海生活(组图)
西雅图靠海,一年四季,海鲜不断,特别是四五月份,是西雅图盛产海鲜的季节。而如果桌上的海产是你自己劳动而获,那么,那些美食就会更加令人回味。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称为赶海。今天就来侃侃我们在西雅图的赶海生活。
有幸结识了几个爱玩也会玩的朋友,夏天季节的节假日时,跟着他们上山下海、游山玩水、捕鱼捉蟹,忙得个不亦乐乎,常常是周末比上班累。
先说说抓螃蟹。
西雅图的海岸线弯弯曲曲,有很多天然的优良港湾。但有在微软上班的朋友,用网上卫星地图,把附近的海湾放大了,象军事家在指挥作战之前一样,仔细地一点一点地察看地图,把地图上介绍说合适的地方再重点标出来。你说,有这样周密的侦察,肯定要出师大捷啦。
抓螃蟹要在最低潮之前赶到目的地,到了以后,你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提了抓螃蟹的工具,在往岸边赶:
在抓螃蟹的笼子或圆网里绑好用臭鸡腿或鱼块做的诱饵后,下网准备捞螃蟹:
然后在等待的过程中,远的,你可以欣赏缓缓开离的渡轮和海天一色的景色:
近的,是岸边一组很有特色的三文鱼的雕像,它们迎着海风,向往着海的故乡:
更绝的,是往海水里看时,我敢说,你也会吃惊不已,仔细看看,因为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可以用“密密麻麻”这个形容词来形容的一群群小鱼:
有时你会铩羽而归,因为栈桥下的海水里,还不时有大海狮游来游去,一不小心,诱饵鸡腿就会全让大海狮给吃了,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偷鸡不成蚀把米”:
http://s16/middle/4c703577g97e597d3041f&690
但如果你幸运的话,还是有可能满载而归:
挖海蛏(Razor Clam)就是另一回事了。
挖海蛏最好的地方是在双港市(Twin Harbors),这是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交界的地带,在西雅图南边130多英里。Razor Clam 就是国内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所产的蛏,只是个头大得多了,其味极为鲜美,所以一到开放捕捞的日子,海滩上往往会有不少赶海人。
有朋友曾经写了篇题为 “自虐的周末”的博文,介绍他们在4月凌晨的太平洋海边,为挖海蛏与狂风暴雨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后来也跟着去过几次,亲身体验了挖海蛏的不容易。比如,其中有一次去时,要赶早晨6点半左右的最低潮,这就意味着我们得痛苦地起个大早,才能体会一下赶海的乐趣。
你看,早上6点刚过,来到濒临太平洋的双港市海滩,海滩上早已黑压压的一片赶海的人群:
要仔细地找到这样的洞坑。你别看照片里好像清清楚楚的一个一个洞,这是碰上好时候了,更多的时候,因为退潮的快慢或下雨的原因,这样的洞坑特别难找,还得训练有素的眼睛才能找对:
每个洞坑底下都躲着一只海蛏。赶紧下铲子,这种铲子也是专门买来的用于挖海蛏的圆筒形工具。事实证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忙着挖海蛏的人,都是些不速之客,而在这里常来常往的海鸟们,依然在海水和陆地的交界处,胜似闲庭信步地踱着步子:
每个人每天挖海蛏是有限量的,一个捕捞证一天只能挖15个蛏:
海蛏挖回家,要用桶里带回来的海水泡上一天,让它们吐沙,然后,只要你的厨艺不是太差,那就等着大快朵颐吧:
每次出去赶海,都会顺道也去挖点蛤蜊(Manila Clam)或撬点牡蛎/生蚝(Oyster)。
你看,这片海滩上,有着成片的牡蛎(生蚝):
撬牡蛎,规定只能把牡蛎肉带走,牡蛎壳必须留下,以便牡蛎继续生长。撬牡蛎也很不容易,一不小心会把手刮破,如果找不到窍门,一个牡蛎好久都撬不开:
挖蛤蜊则很轻松,如果你找对了地方,一铲子下去,就能挖到几个,很快就能挖到一堆:
如果你有这样的周末,那么你也会觉得“愿作赶海人,不愿作神仙”,可谓浮生难得的一日闲了。
(2010年五月写于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