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雅图看三文鱼回游(组图)

标签:
三文鱼落叶归根游子大马哈鱼华盛顿俄勒冈海归桓温树犹如此休闲 |
分类: 美国见闻篇 |
(美国见闻篇)
在西雅图看三文鱼回游(组图)
落叶归根,游子还乡。
在西雅图,如果有人问说有什么是可以一年做一回的事,那么,看三文鱼每年一度的回游,可以算得上是其中一项了。
三文鱼(salmon),又称鲑鱼,国内东北人叫它“大马哈鱼”。每年的秋季,特别是9月底十月初,在大洋里生活了两三年后的成年三文鱼,开始回游到它们出生时所熟悉的淡水河流,产卵育苗,完成它们的生命使命,重复着这种不可思议的,而又犹如注定轮回的生命循环。
http://s12/middle/4c703577g956f4f3a4d6b&690
在北美,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美国的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一带的沿海地带,不少淡水河里,都可以看到这些从海里游回来的大鱼。而在西雅图的众多河流湖泊里,都可以看到三文鱼回游的情景。比如这条游艇通行的运河下,就有许多三文鱼在回游:
西雅图的一些船闸和水坝边,还特意修建了专供三文鱼回游的涵洞通道,人们可以从透明的玻璃窗,观看它们回游的姿态:
我曾看到过一些介绍三文鱼的图片和资料,比如讲解三文鱼是如何度过它们一生的:
http://s15/middle/4c703577g956ef899d70e&690
(从鱼卵变成小鱼苗 => 大鱼 => 产卵)
鱼卵孵化后,小鱼苗在淡水河溪中生长一年,然后顺流游到大海生活。根据不同的品种,在一到七年过后,当三文鱼长成大鱼,它们又会逆水回游,精准地回到自己当年的出生地产卵,不会游错方向。
没有人能够解释三文鱼为什么会有这种找到老家的本领,它们也许是根据地球磁场,根据本能,根据河水不同的气味水质,找回自己的出生地。三文鱼从大洋进入淡水区后便停止进食,它们在临近产卵的时候,身体会变得通红,非常醒目。
在西雅图的 Issaquah区, 每年都在10月初举办“三文鱼节”(Salmon Festival),今年已经是第41届了,每年都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看鱼。你看,桥上很多人在往河里看,看什么呢?原来大家都在看三文鱼回游:
西雅图一带回游的,主要是Chinook,Coho 和Sockeye三个品种的三文鱼。
这是“三文鱼节”上展示的Sockeye:
这是Chinook:
Chinook是三文鱼体型最大的一种,可以长到约120 磅(55公斤)重。
三文鱼有很多天敌,比如,熊会在溪流里叼食它们,海里其它大鱼的吞食,和渔民的过度捕捞,使得三文鱼一度急剧减少。有鱼类科学家统计,在每8,000个鱼卵中,会孵出4,500条鱼苗,其中约有650 条能够存活为小鱼,约有200条能够游到海里,等它们回游时,这个数目就减为50条了,而最后只有两条三文鱼能够真正顺利产卵。所以说,生命来之不易啊!
三文鱼喜欢逆水而上,接受挑战,遇到激流险滩,它们还会跳跃而上:
三文鱼会一直回游到离太平洋几百公里远的内陆河流,比如,在华盛顿州中部的莱文沃斯小镇的河里,我们就看见已经精疲力尽的三文鱼,在小河边溪流较为缓慢的弯沟,有气无力地游动着,河边的砂石滩上,还有一些已经产过卵后死去的三文鱼。据介绍说,有些三文鱼,比如sockeye 和chinook这类的三文鱼,会逆水而上,游到长达一千英里(1,600公里)的河流上游产卵繁育后代。
(莱文沃斯小镇的河)
如果在自然界中,有什么可以比作海归的话,那么三文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了。它们眷念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它们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安详地告别生命。
记得《世说新语》里说,西晋大将桓温北征,经金城,见自己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长成大树,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如果说古代的慷慨壮士都有如此情怀,这般感叹,我们现在看着这奋力回游的三文鱼,又怎能不心生感触呢?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鱼知回游,人何以堪!
(2010年10月记于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