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王奎山: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标签:
王奎山刘海涛情感 |
分类: 特别转载 |
http://s10/middle/4c700955hc2f93f062a89&690
按:王奎山老师的作品,充溢着浓浓的真情,又那么有趣味,让人对过往的岁月是那样的回味。写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思考,写得这么真,这么美啊!
王奎山老师说:写作就是个爱好。这是多么朴实无华、直指本质的话啊,让我非常感动。是啊,写作就是生活,写作就是立场,写作就是态度,写作就是一个作者的生命本原。这篇作品是令人难忘的,特此收录。谨以纪念王老师。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刘海涛老师的分析】
文体细节中的文化冲突:王奎山小小说赏析
王奎山是个创作态度严谨的作家,他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已形成了自己的题材敏感区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他在自己的小小说创作谈里亮出了二面醒目的旗帜──生活味;感情化。王奎山小小说艺术风格与这二项主观追求构成了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他相当多的作品正是在这些文体追求和创作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小小说艺术个性。他的《偶然》的表层故事是主人公受刺激而突发疾病死亡,实际上在故事的层层铺垫叙述中暗连了各种社会弊病,这各种弊病才是主人公生理病发的真正社会根源。他的《在亲爱的你与一头猪之间》在朴素的、贴近生活原生态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在城乡差别中写出了两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以及隐含着的心灵冲突,这些叙述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使得王奎山近年来作品的小说质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审美显现。
王奎山的小小说叙述材料溢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构成他叙述中心的常常是一二个浸透了他的情感体验的像蓝围巾、红绣鞋、青苹果、黑蜻蜓那样的由物品道具演变的艺术细节。如果他写一个像《荣誉》《王连举》那样长达几十年的生活故事,那么他的叙述兴趣一定集中在人物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启迪读者的独特而又富有概括性的命运上。如果他写一个像《红绣鞋》《黑蜻蜓》那样的短暂的一个生活场面,那么他的叙述力量也一定会集中到传达人物那一段独特的情感体验上。人可能有的独特命运,人可能有的情感经历,都成了他的小小说里最有兴味的叙述材料。他这些生活化了的叙述材料常常能够概括某一类人的生存方式和某一个人的情感经历,这就为王奎山的小小说奠定了可读性和风格化的基本艺术条件。
王奎山的《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是2006年中国小小说排行榜的上榜作品。这篇作品读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很典型的“小小说味”。它用一种很真实、很家常的讲故事方式,叙述了一个其实是很沉重的、很有内涵的小小说故事。对这个小小说故事略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开头部分的情节内容和结尾部分的情节内容刚好有一个“相反”的变化——故事主人公“我”是一个读大四的农家子弟,带回一个厅长的女儿徐美红回家过年。“我”的一家人从爸、妈到小妹高兴的程度已难以用语言来描写了,“我”的村子也因这个“爆炸性事件”而热闹起来;而到了结尾部分,“我”的全家因徐美红一个小小的偶然忽疏而使全家人在年三十晚上陷入一个“找猪”的“突发事件”中,徐美红因为全家人的注意力在“找猪”上导致了被冷落,于是就离开了“我”的家和“我”的村子。“来到村子”和“离开村子”,这两个相反的事就是这篇作品开头与结尾的情节内容。千万不要小看王奎山在构思时设计的这种开头与结尾的“相反的艺术变化”,王奎山具体推进故事、酝制小小说故事的特定的“小小说味”实际上是紧扣了这种“相反的艺术变化”来进行的。
徐美红来到乡下时,王奎山就调动了很多笔墨努力地渲染“厅长千金”到农家子弟家过年的“震惊”——女人、孩子们怎样反应(院子里闹成一锅粥);男人们怎样反应(收父亲敬的烟);家里怎样反应(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这三种“反应”用具体的和概括的细节一一写出后,便很形象地将徐美红到来的热闹写足了、写透了。王奎山写“徐美红离开乡村”虽然比较简洁,但徐美红离去时仍然有3个反应进入了故事的高潮叙述——“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眼圈红着安排去车站的事宜”。徐美红来到乡村用了3个“反应”描叙,徐美红离开乡村也用3个“反应”简述,“反应”的数量越多,就越能把厅长千金来到乡下的波澜搅得越大,开头越是渲染得“热闹”,就越能把徐美红离去时的遗憾和痛惜反衬得越鲜明。
从上述对作品的具体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小小说味”的产生方式之一有“作品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要有意地构成“相反”(或“不同”);当开头与结尾的“相反”已构成时,就要运用更多的细节来渲染、铺垫甚至夸张,让“相反”更明显、距离更大;若“相反”越是明显,小小说的“意外结局”(或曰“小小说味)就越容易形成。小小说开头与结尾的这种 “相反”(或“不同”)的设计现在已成为小小说文体的常用写作方法了。
徐美红的离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从作品的情节发展看,徐美红和“我”的爱情错失是偶然的。如果年三十包饺子的那天下午,徐美红不上那趟厕所,就不会让猪跑出来,全家人就不会全部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于是徐美红就会留在乡村过年,徐与“我”之间的爱情故事就会继续发展。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生活中的偶然谁都不能阻止,当偶然(猪跑了)发生时,“我”的父亲、母亲、小妹最后加上“我”全部出动去找猪,他(她)们没有错,因为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里,物质生活还相对贫乏,物质生活的实际状况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况和情绪情感,物质生活第一,爱情生活第二,这是中国乡村生活的真实的状态。而徐美红被冷落后离开了乡村,这对徐美红这位“厅长千金”,并是在优裕的城市生活下长大的女大学生来说,她无法习惯和接受“突发事件”出现后的生活情境,她的离开也是必然的,将来哪怕是“我”及“我的全家”千道歉万解释,徐美红也有可能接受道歉和解释而重返乡村,但是,徐美红的离开实际上是农村文化和与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没有“猪跑事件”,将来也可能仍出现“狗跑事件”或“鸡飞事件”,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的、常态的。王奎山这篇用家常的、平淡的叙述口吻讲述这个“爱情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是真实地概括了中国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倒不是要我们判断哪种文化好与否(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的),而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并为消除这种矛盾、建设和谐社会而清醒地生活着、工作着、努力着。当然,这种延伸解读带来的立意也不是要王奎山这篇短短的小小说来能承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