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
夯
2008年6月,我们到湖南省吉首市参加侄儿的婚礼,侄儿是警员,侄媳是教员。


其间,游览了德夯风景区,湘西的山水民风实在迷人。

拱桥罩水,翘檐滴翠。
天然氧吧,儿童戏水

河清见底,农妇洗衣,鸭儿抓鱼。

飞瀑婉转,洞穴深邃

民俗歌舞,婀娜多姿,游客参与,其乐融融。
在回宜昌的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吉首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读书和写作成了我们热议的话题,分别时,我们约定,以后继续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
多读书 读好书
————给吉首大学某同学的回信
某某同学:
你好!来信收到一段时间了,因为我无法从另一群学生中分身,只好怠慢你了。
看了来信及附上的专题文章,自然联想到文学大家沈从文、美术奇才黄永玉。湘西的青山碧水很天然地孕育出沁人心脾的优美文字和奇异画幅。张家界的大学生自然得天独厚、一脉相承。对于信中提出的问题,我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为我也是一个(教数学的)文学爱好者。不过,面对一个热血青年的殷殷期待,还是硬着头皮谈点感想。
关于读书的名言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行万里路既艰难又了不起,其难度不亚于读万卷书。现在,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真正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也”,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些许篇章,尽览历史风云。认真读书便成了主要难关。
别看现在的读物比比皆是,电子读物扑面而来,而读书的自由反而被不由自主地剥夺。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好书、读精品上,这也需要“坐怀不乱”的毅力。有计划地读中国古典名著,读外国名著,在读书的路上,有我的同龄人余秋雨先生指点,也是我们大家的幸运。
至于说“生活”与“阅读”孰轻孰重?我觉得二者不是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生活是上帝安排的,凡人概莫能外,爱好文学的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记录下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活”可以随遇而安,“阅读”却要精心安排,如果硬要在二者中作出权衡,“阅读”肯定要重于“生活”。
来信所附的声讨藏独分子的文章,洋溢着中国血性男儿的虎气,读后为之动容。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之风仍在肆虐,南斯拉夫被肢解就是典型。“弱国无外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的强大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周围做起。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我冒昧和诗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不读,无肉令人瘦,不读令人俗,……”
苗乡月 2008.08.11
附:吉首大学生的信
老师:
您好!
我是6月15日在吉首发往张家界那趟火车上和您坐在一起的那个学生。由于最近忙于考试,本来自己有电脑但是实在是没时间开机,呵呵,所以到今天才进到您的博客。
看了您的文章,我才体会到我们这些没经历过历史沧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长歌当哭和喜不自胜的年轻人的文字多么苍白无力和缺少内蕴。您的文字从写景记事到叙事抒情都充满了张力,很多散文都可以说不让于名家学者,对历史的丰富考证,对文化典故的手到拈来,以及对文字的灵活排列,都说明您确确实实经过了多年的文学积淀,如果没有岁月的磨练,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宁静中带有心灵悸动、深沉中带有生活激情的作品的。
作为一个以汉语言文学为专业的学生,我对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尤其是对写不出您这种优美的文字而深感遗憾,我对能写一手漂亮散文的人非常佩服!有一个问题长时期困扰着我,有深度的文字是靠生活磨练出来的还是从广泛阅读中吸取的亦或是二者皆有之?我认为生活的作用更甚于已有文本的作用,毕竟很多人在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后仍然写不出像样的东西,而等他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一笔一划一字一句自然就会流露出深度广度,一个二十岁的作者与一个五十岁的作者在作品风格和创作心境上往往会大相径庭。处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风起云涌,没有可以参与的广泛的社会斗争,只有普遍存在的人事矛盾和尽管自认为独特却仍然满地皆是的感受,难道我们的题材就仅限于风花雪月、陈年往事、生活细节了吗?到底生活和阅读二者对创作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渴望得到您的指教!
顺便附上西藏事件爆发时出于义愤而在一个半小时内做的涂鸦一篇,代表本人所热衷的风格,和刚写成时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半个字的改动,望老师于百忙之中抽空来挑出我文章中的不当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