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柳依依情意长

(2021-07-14 08:49:02)

 

杨柳依依情意长

小时候,看见家父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字”,飘逸俊秀,落落大方,颇得同事赞赏。

杨柳依依情意长

我也依葫芦画瓢学了一点,得到了老师的夸奖。由“柳体”联想到“柳树”,便对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柳依依情意长

爱柳是华夏的传承,远古时代的《诗·小雅·采薇》便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晋代才女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下雪天, 谢安问下雪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像从空中撒盐。谢道蕴却道:像风吹柳絮纷纷扬,后世就称女才子为柳絮才。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家族爱柳之风代代相传,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无论在何处做官,都亲自植柳。陶渊明耳濡目染,也特别爱柳。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令人神往;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也广为流传。

隋炀帝姓杨,开凿大运河时,他命令河工在河堤上栽下了千万棵柳树,命垂柳为杨,并告示民间:栽活杨柳一棵,奖细娟一匹,百姓争相种植,使杨柳盛极一时。

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唐代尤盛。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诗《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王昌龄的《闺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折柳相赠又发展到戴柳圈,此风在朝廷盛行,唐《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戴之可免疠毒。”此风绵延千载,清代犹有“清明日,人戴柳圈”的记载。

唐代文豪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鼓励百姓在柳江河畔广植柳树,使柳州名副其实。

唐代诗人贺知章平生爱酒与柳,喝到兴起,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柳诗脱口而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柳成癖,每到一处必植柳,他的《忆江南》实质是忆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北宋文豪欧阳修也爱柳,他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广植柳,后人称之为“欧公柳”。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发动百姓在西湖筑堤植柳,营造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清代名将左宗棠于1871年率军西征时,曾命令将士沿途植柳,在甘肃酒泉公园内有一棵枝繁叶茂、苍劲耸立的柳树,人称“左公柳”,相传是左宗棠亲手所植。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