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还愿记
三
阳
朔“出 洋”
下船后,我们跟着滚滚的人流走过购物长廊,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阳朔的西街。不太宽的街道两旁,都是些两三层的旧房,显示了山城古镇的风貌,房屋建筑较多地保留了古色古香的特色,据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然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城镇,但却洋溢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

西街是阳朔著名的步行商业街,旅馆很紧俏,好不容易住进了一家旅馆,老板说只能住一夜,因为房间已经被别人预定了。原来,四月二十一日是壮族的“三月三对歌节”,广西省第一次放“歌节假(与周末连起来共四天)”。

从旅馆出来,我们沿着街道漫步,街道两旁的店铺装点着喜庆的灯笼和多彩的花草,青葱翠绿。街道旁有一些水渠,小桥流水,岸绿依依。顺着水渠,走到了一个湖边。湖水荡漾,桃花盛开,拱桥回廊,青山屏障。

在湖边,有一排餐馆依山傍水,既是品尝美食的好去处,又是休闲的好场所。我们走进一家宽敞的餐馆,点了阳朔的风味菜,品尝了阳朔的特色鱼。
吃中饭后,又沿街往回走,一路上浏览着街上的招牌,有的宣传牌上称西街为“洋人街”,我们这才注意到街上有好多家外国人开的店铺,街上出没的外国人也比其他城镇多。这些“洋人”的装束简朴而随意,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普遍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些常用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在西街,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聊天。

上世纪80年代初,便有外国自助旅游者陆续来到阳朔。他们逗留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一般住三五个星期。美国人特里先生一家4口住了10个星期。他们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学做中国菜、学习中文,回国时还带走了全套的中国炊具、餐具。美国人雷达先生说,阳朔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又具城乡结合的特点,人们朴实友好,物价低廉,且当地会说英语的人很多,使我们这些“老外”在这里生活没有异域感,雷达先生也住了半年。

西街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这里是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的理想课堂。西街有几十家外语学校、培训中心、口语训练营及电脑培训班。那些临街的酒吧、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餐饮,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中外友人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切磋中西文化。只要你会说“Hello”“Good
morning”“Good
night”或汉语的礼貌用语,就会很快找到知音。有人说,阳朔是“中国英语第一县”、“地球英语角”,的确名副其实。

在阳朔的政府机构附近,我意外地看到了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纪念馆,好像波翻浪涌的商海中出现了一座宁静的绿岛,便迫不及待地进去参观。

原来在抗战时期,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躲避战火,辗转广西各地撤往后方,不少人到过阳朔。1936年,徐悲鸿来到阳朔,立即被阳朔美丽的风光所吸引,便萌生了暂时定居的念头,他租下了漓江边的一所民居。当李宗仁得知后,便买下此屋相赠。徐悲鸿在此前后共居住了四年。

居住期间徐悲鸿创作了“漓江烟雨”等很多著名的画作。1984年,文物部门将旧居收回进行了重修,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亲书“徐悲鸿故居”横匾。

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到了傍晚,“洋人街”上的人流逐渐多起来,就像一条条溪流汇集成了河,人们摩肩接踵,声浪一片。入夜,街上多家“K歌”店轰鸣起来,好似闪电雷鸣,一直闹到深夜,在旅店里关上门窗也无济于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