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式学习,就是通过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方案,提升员工学习的效率,使其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能力,从而尽快尽早地胜任工作任务,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培训的目标是员工能否尽快胜任工作,而非能否胜任工作。
因为只要给予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源,员工胜任工作是迟早的事。
可是,在竞争环境下,利润一方面来自于增收,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节约成本,包括时间和资金的成本。因此,“尽快”这两个字是关键,时间和资源的耗费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那么,如何做到尽快呢?
任务式学习的设计理念就是直接针对工作任务、而非针对能力展开学习活动,以员工在学习后能否执行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
GE公司是实践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其培训体系是基于任务模型,而非基于能力模型构建的,因而达到了“尽快”的标准。
从1996年开始,GE公司的首席学习官Jim Williams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证明了“基于能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是一个谬误。他指出,能力模型(或胜任力模型)的功能是把一个公司或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显性化、结构化,即告诉我们该公司或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是什么,但是,在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来发展能力方面,能力模型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误导的。
Jim Williams
通过在GE 内部的实验,以及对IBM等其它公司学习策略的观察后发现,按照能力模型的指引,对能力进行分别培养的方法是低效的:
即每次以一个单独的能力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依赖员工自觉地整合学习内容,转化并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是低效的;
而以典型工作任务做为培训的主题,即每次以执行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目标,把完成该项任务的能力作为培训内容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
与此同时,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Wellesley R Foshay, Kenneth H. Silber, 以及
Michael B.Stelnicki等人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认为,能力素质模型是结构化的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不是流程性的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简单地讲,能力模型可以回答我们什么能力是所需要的(What competencies are
required?) ,但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How to develop and achieve them?)。
因此,“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建设”或者基于能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以及其它的类似的指导原则都是完全错误的设计理念。
比如,“沟通技巧”是一项能力。如果以“沟通技巧”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然后依靠员工自己去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把所学的沟通技巧结合工作任务加以应用,并最终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只是培训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因为实验数据显示,只有7.5%的人具备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种“基于能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的实践,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没有达到“尽快”的标准,而且因为无法操作三级和四级的培训评估,对于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也无从验证。
【与国培班学员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