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0-03-09 21:33:27)
标签:

议题

如保阅读一本书

诠释

理解力

全民阅读

教育

分类: 心智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可能获益人群:所有对阅读感兴趣的人,大学生必读;

【选书】

这本书上是田校长推荐我看的,春节时看过,帮助我更好理解了美国教育中对于阅读的重视与科学方法。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及要全民阅读,全民终身学习,可见国家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很高的程度!

阅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智者的对话!

【笔记】

  • 法国学者巴斯卡: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阅读的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及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问题。
    •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评论。(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 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
    •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问答。
      •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 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 如果你的阅读的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