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门科学
(2009-06-25 19:47: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智 |
昨天看了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有一些好的观点,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 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我们要么幸福,要么不幸。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我们一旦达到,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
- 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 不要问自己“何时才能快乐”,而要问“如何才能快乐”。
- 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觉。
-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 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
- 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
-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 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
- 从进化的角度看,储存成为一种习惯。
- 从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
-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的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 追求目标,而不是到达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上的快乐)。
- “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提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在于深度的幸福感是具有革命性的。”我们把工作和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沉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 《圣经》里说,发问才会有答案。
- 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 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或是使命感
-
- 任务: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或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务的自我实现。
- 事业:除了注重财富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权力和声望等等。
- 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上感到充实;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到自我实现。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
- 寻找适合的工作(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通常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MPS
-
- 意义meaning:什么带给我意义?
- 快乐pleasure:什么带给我快乐?
- 优势strengths:我的优势是什么?
-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生活。
- 一个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做“幸福强心剂”。
- 我们养成了习惯,然后习惯造就了我们。
- 幸福不仅是快乐,也包括面对困难、挫折的权利。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
- 权力、金钱、声望都是获取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标。
- 只有悦纳了自己,才能悦纳别人!
-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所发现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障碍-那种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错觉。
- 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富裕,代表的是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以及去享受快乐。
- 幸福就在当下。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和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如此而已。
前一篇:阳阳语录-阳阳的价值
后一篇:阳阳“艰难”的独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