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危机:群体性幻想与癫狂

(2009-02-12 06:18: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智

看到了托马斯.弗里德曼一段文章:

如果你从80层的楼顶跳下来,其中的79层你都可以认为自己是在飞翔,只是最后触地的一刹那才是致命的。

想到金融危机,就会有这个画面。我们原以为自己在飞翔,可以呢,偏偏无法躲避那最后的撞击。

金融泡沫就像其他所有的泡沫一样,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人们偏离了最基本的原则,即慎借慎贷的原则。

赛得曼说过,在我们这个联系高度紧密、开放的世界,处世之道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每个国家、政府和公司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他们的处世之道,守诺之道,决策之道,内部运作之道,联络合作之道,取信之道,与顾客、环境和社会的相处之道。正是它们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在美国,人们已经偏离了这些“道”,也就是说,人们偏离了原先的世界。以前,你要办理抵押贷款买房,就必须证明自己真实的收入,提供信息记录;可现在,银行给你抵押分甘共苦,自己先大赚一笔,然后把你的抵押转移给某个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把大批的抵押打包集中,以债券的形式进行细分,然后卖给诸如冰岛这些遥远国度的银行。

提供抵押贷款的银行偏离了“道”,因为它只是把你移交给了投资银行,把抵押打包集中的投资银行也偏离了“道”,因为它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一,但它知道把你和他人的抵押捆绑在一起有利可图。信用评估机构也偏离了“道”,因为既然给些债券打上好的信用等级不能大赚特赚,何必还要深究呢?冰岛的银行也偏离了“道”,因为他们相:大伙都在买这玩意,回报率一定高,干吗不买呢?

赛德曼还说“华尔街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为人类进取而投资,比如帮企业扩大规模、开拓新思路等.”相反,他们只知道把钱炒来炒去。

查尔期.麦凯曾写过一部的金融史---《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癫狂》,1841年首次在伦敦出版,书中说:“金钱......常常会引起群体性的幻想。冷静的民族可能会突然变成孤注一掷的赌徒,几乎把身家性命全寄托在一张纸的运气上。有人说得好,人是群体性思维的动物。我们将会看到,人也是群体性发狂的动物,但是在恢复理性的时候,他们却是缓慢的,个体的。

我们需要回归到传统的方式,人们的决策的基础应该是商业判断、经验、谨慎和明白无误的沟通,人们要思考的应该是“道”,而不仅仅是钱!

联想到了07、08年中国的基金热,多么像一场群体性幻想与癫狂,多少人将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的钱都投在所谓“保赚不赔”的基金上,交给那些只有平均一年多基金经验的基金经理,却不知道基金经理的“道”是赚手续费,他不管你的钱是赚还是赔。如同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就知道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道”与老面姓是不一样的!

我以前对平安保险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现在只要接到平安的销售的电话,我一定是挂断的,如果不挂断,我也会说的是:你们老总6000多万的年薪,已经不需要我再做额外的贡献了!我很看不起这样的企业!如同看不起地震时王石说过的话!

现在想起在清华上课时,两位华尔街高管,都是学数学与天体物理的高才生,当时就有一个迷惑,是不是这个世界开始变了,财富是可以这样“捣”“算”出来的!我还是比较佩服张新在07年底说给我们的话:做实业的,大家就认真做实业,如果全来抄股票,那么赚谁的钱!

每天开车听广播时,都会体会金融危机的蔓延,希望这个过程,能够给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印象,不能“背道而驰!”,国家、公司个人都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