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事业 |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感想】
想到在清华上课时,一位教授爱开玩笑,说教授是“卖声”的。
玩笑归玩笑,讲师确实是一个辛苦的工作!没有到了财富自由的阶段,段然不敢轻易做职业讲师的!
讲课不是一种规模经济,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秀的讲师,他的时间与精力就是瓶径资源。就算一周两整天的培训,一天收入一万元,一年也不过百万。比起来,还不如一个钢铁厂人的产值!
但是好的讲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员带来的启发,给社会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
老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尊师重道更应体现在各个方面对老师的关注!
用“束脩”拜师不会将老师侮辱了,解决了老师的生计问题,老师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
又联想到了现在一些好的管理培训,收费很高,有些企业的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个课程这么贵?衡量一个课的价值,要看讲师是用了多少年的积累来与学生分享,看学生是花费了多少的机会成本坐在教室,而课程那点成本,比较这两者,基本上就是孔子所提的“束脩”而已!
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观点,比道家的清静无为更适合现在社会,更值得从事培训教育方面的人士学习借鉴!
想到了王总经常提到的:商业是一种很有效的机制,商业上的成功一定会为社会带来价值!
不懂得激励与回报机制的有效应用,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公司,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于个体来说,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