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友嘱书--静月轩主行草中堂郑板桥题《兰竹全性图》

(2011-09-13 21:22:26)
标签:

古典

胡晔明

静月轩

书法

书画

艺术

郑板桥

行草

兰竹全性图

拍卖

文化

分类: 静月轩主诗文书画作品选集

 

http://s14/middle/4c6f9479hacd26c4a298d&690

请单击此处欣赏清晰大图

http://s8/middle/4c6f9479hacd26e7ec017&690

静月轩主胡晔明行草中堂--郑板桥题《兰竹全性图》(局部)

 

 


http://www.polypm.com.cn/admin/news/uploadfile/201102231298430542.jpg

《兰竹全性图》 立轴水墨纸本 

作  者: 郑板桥

类  别:中国书画>绘画

尺  寸: 166×94cm

估  价: RMB 10,000,000-20,000,000 

 

    题  签:郑板桥兰竹全性图。德粹藏。钤印:张德粹印。

    题  识:(一)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全其天,各安其命。乃歌之以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兼翁老同学老先生优游林下,当同此乐也。板桥居士郑燮。

            (二)乾隆已卯。

    钤  印:郑燮之印、乾隆东封书画史、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

    鉴藏印:张德粹收藏书画印、张氏珍藏书画之章、敬之斋主

 

    郑  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兰竹芳馨不等闲,回首清风在人间。

—郑板桥《兰竹全性图》赏鉴

 

天津美术学院 刘金库 教授

 

    郑板桥画幽兰劲竹并题写他的《芝兰室》铭文“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一文的作品,传世一共见有三件,一件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兰竹图轴》,画于乾隆辛巳(1761年)三月,时年六十九岁;另一件《兰竹图轴》画于乾隆戊寅(1758年),时年六十六岁;第三件则是收藏在北美鉴藏家张德粹的《兰竹全性图》,画于1759年,时年67岁。

 

    郑板桥一生画兰、竹、石不断,其题兰、竹的题画诗、词、跋文等是学习、借鉴、继承和发扬中国兰、竹文化取之不尽的宝贵遗产。画竹是君子“入世”为官的象征、画兰则是君子“出世”为隐的象征,而蒲草则是小人的意味,如收藏在天津博物馆的《兰竹册》(六开)的第一开上,郑板桥题诗是:玉盎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其中的玉盎、金盆比喻为“皇家贵族”,而他们在日常政宦生涯中,专门去培养“蒲草”式的小人,而兰草则生在无人关注的地方。机时在重庆博物馆收藏的《兰竹石图》中,郑板桥题写道:“有兰有竹有石,一种多情历历。何须碧绿丹黄,千载墨痕一色。”

 

    一生画兰、画竹,这与郑板桥平生的遭遇有关的。他几次为官,又几次罢官,厌倦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专心绘画。正如他在本画上所题那样:“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处深山古涧之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适其气,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峰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他画兰、画竹,并不断歌咏兰竹,如他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郑板结桥面画兰多是比拟自况,如其诗句说:“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玩。”

 

    其实,郑板桥面除了画兰竹自况外,还有更多的喻意,如郑板桥本人曾说过:“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他将兰竹的心性表达得入木三分,且此段郑板桥的表白正与本幅画完全吻合。

 

    郑板桥画兰花,他有过一段自述:“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花,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所飘擎,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后来,郑板桥自己又说:“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见郑板桥题《兰竹石图》的跋文。)

 

    郑板桥的兰竹,让我们见到了他以兰、以竹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实物:“乱草荒蓬着处埋,兰花无地可安排;想因赋质多灵秀,定要移根上苑栽。”“兰草写三台,无人敢笔栽。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而郑板桥的画更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上款人德粹即张德粹(1900-1987),字敬之,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农业经济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运销造诣尤深,是我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编写出版的农业经济学专著、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共达800多万字。后期以台湾为背景,深入研究台糖及其它农产品的合理价格等问题,对台湾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德粹先生唯一的嗜好是欣赏和收藏中国书画。张德粹先生幼年受到父亲熏陶对书法国画受好至深。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时,张德粹与艺术系教授如傅抱石、黄君璧、陈之佛等先生过从甚密,战后在京沪两地如有比较好的书画展览,即常与他们结伴前往观赏。

    出版:《古今名人书画集》第3页,张德粹珍藏。

 

    公司全 称: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名称:2011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 称:北美华人藏中国古代书画

  http://auction.artron.net/images/logo_auction.gif

 

(文字来源)

 

 

http://s1/middle/4c6f9479hacd26a9ef1d0&690

 

枕卧其间--古石

静月轩主胡晔明行草中堂--郑板桥题《兰竹全性图》(局部)

 

 

 

一兰一竹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5日 09:54 新浪收藏

 

郑板桥(1693-1765)《竹石兰蕙图》
 

  刘鹏

  清代“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最爱画兰竹石,凛凛有生气,书法自创“六分半书”,隶楷参半,在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兰是永远的主角,此幅即为其中的力作。“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竹石兰蕙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此图为水墨纸本,立轴,纵184cm、横93cm,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板桥老人的创作中也颇为少见。落款时间为乾隆丙子,即1756年,是年画家64岁,再度回到扬州卖画,求画的人也多,重新过起了“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竹石兰蕙图》即为刘青藜母亲八十大寿而作。

  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画竹之法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板桥画石主要自倪瓒画法而来,以简劲线条勾轮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简单皴擦,且“石不点苔”,与兰竹相得益彰,凭添雅气。岩石虽以简单的几笔皴擦出来,却给人坚挺的感觉,“秉得坚刚性”。画家从山东任县令十二年之久,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绩斐然,却因得罪了当地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铮铮铁骨却未有丝毫的改变,此处可见一般。

  竹下兰蕙虽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兰叶作钉头鼠尾描,洒脱中见其秀气。兰叶之妙以墨挥毫,借草书笔法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既添画面之美,又增胸次之香,正所谓“春兰满径芳”。

  画上题跋为七言绝句:“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款署:“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板桥精书善画更擅长作诗,诗词不屑作熟语,且关心民间疾苦。书为典型的“六分半书”,老辣奇崛而独具一格。题画诗其实也是自况,既是说修竹也是板桥老人自己的坚持。此图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与《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郑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原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之物。

  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既是谑语,也是自嘲。任职县令十二年未得升一阶,经世治国的抱负始终无法实现。早年为谋生而学画,于扬州做了十年职业画家,中进士后等候补缺生活来源还是靠卖画,于山东罢官后回扬州又以卖画终老。一生不如意,皆入诗画中。卖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都化入了郑板桥的笔中,有无奈也有坚毅,为其精神可贵之处;此图虽为祝寿之作,亦为画家本人精神之写照,正是“劲节清风觉更高”。

  郑板桥画作存世量较大,其中以兰竹石为主要题材的虽有不少,却鲜有如此幅尺寸之大、笔墨精绝的。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和《竹石兰蕙图》同作于1756年的《竹石图》,尺寸略小,也是奉赠他人的画作。取“华封三祝”寓意而绘,劲挺之竹立于巨石之前,岩石一如既往的简略,竹叶浓淡干湿饶有趣味,惜画中无兰花,无处闻得“郑家香”,较之《竹石兰蕙图》布置略显凌乱。故宫博物院藏《兰竹石图》多幅,作于1740年者为赠饮牛长兄之物,纵127cm,横57cm。此画比《竹石兰蕙图》早16年,正值48岁壮年时期。画家在扬州等候官缺,以卖画为生,画风多变。是图画一耸立之峰,构图较为险绝,多湿笔,由淡墨作折带皴画出,竹叶兰草数丛皆从岩缝中斜伸出来,用淡墨简略之笔写就;然生活的窘迫,心境的偏激,较之《竹石兰蕙图》尚未入化界。另一幅《兰竹石图》纵123cm,横65cm,画面构图近似而略为疏朗,画上题诗“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哪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画面比较简单,书法亦比较平淡。上海博物馆藏《兰竹图》纵172cm,横91cm,山崖掩映在兰竹之间,上有灵芝点缀。画面右上角有大段题跋,有“各适其曳,各全其性”之句,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此幅《兰竹图》创作时间比《竹石兰蕙图》晚五年,尺寸比《竹石兰蕙图》小很多,灵芝略显草率,竹叶与兰花都比较简单。郑板桥擅画小画,不擅大画,此幅《竹石兰蕙图》尺寸之大较为罕见,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且创作时间上为画家高峰时期,用笔老辣多变,画面疏朗而意境幽远,诗书画印四绝集于一身,为现今市场流通郑板桥作品之无冕之王。

  北京匡时于09年秋拍特别推出了“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并取得成功。全场24件作品,成交额4636万元。受到买家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春拍,匡时再接再励,继续推出“扬州画派”专场拍卖,在古代书画市场持续升温,收藏家对古代书画精品更加重视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专场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郑板桥绘画

 十年做客广陵城,落落身如竹叶轻。最是五更凄响处,唤人早起读书声。

 石块无多竹叶稀

  画竹诸家问老夫,近来泼墨怕模糊。一干疏枝兼淡墨,挺然断不要人扶。

 乾隆癸酉秋郑燮写于潍县署中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胄无成竹,一幅各为一局,一枝自为一体。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二月初。吩咐厨人休砍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http://img839.ph.126.net/vwdt1ckNKhDU9fIXc729yQ==/1798906576159685577.jpg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江南展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吩咐厨人休砍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君是兰花我竹仗,山中相对免相思。世人只作红尘梦,哪晓清风皓露时。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中,有芝不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山绝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http://img229.ph.126.net/uBfZyC7qkw1Ejv67NYkp-g==/1461699554060042533.jpg

 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

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乃为诗曰:高山绝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

 买兰不如买竹,竹耐久也;买竹不如买石,石更坚也;

买石不如买山,山更大也。今一走笔之间,有兰有竹有山有石,又不如买画乎?

旁有人笑曰:彼老之言亦不过打算自家耳。


两枝老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

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立风婆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