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俞孔坚的红飘带

(2007-04-13 19:12:47)
标签:

案例

俞孔坚的红飘带
   4月9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本年度专业奖项,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的“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获得了专业设计荣誉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这是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团队继2002年的中山岐江公园,2005年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以及台州“反规划”,2006年的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之后,第五次获得这一备受全世界瞩目的设计大奖。
该设计一改常规人们对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以及“美化”的思维观念,而是在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植被以及人文痕迹的基础上,简单的引入一条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的玻璃钢材料作品——“红飘带”,来满足城市人的休闲活动需要,从而创造一种属于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
这是一个在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景观案例。
同时,ASLA专业奖项评委会也给予该作品高度评价,称它“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非常令人激动,同时不乏很强的功能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环境。”(图在相册里~)
嗯,其实土人的设计确实不错,总是有新鲜的思路。悠悠也要加油啊!
俞孔坚的红飘带
(俞昌斌文) 仔细研读俞先生的文章,并结合文章的照片和我拍的冬季照片,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有创造力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他提出的几点: 1。保护和完善一个蓝色和绿色基底;2。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3。一条红飘带;4。一个解说系统。在北方,冬季的效果一般都很差,基本无景观可言,但是这个公园还是有大量的原生大树,形成较丰富的景观效果。
   当然,我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不知了解该项目的朋友可否解答。
1。俞先生提出“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我个人对植物不太了解,这些水生和湿生植物经过冬季的冰冻,次年是否还能继续成活,还是要重新补种。这是对成本和效果的问题,当然我想在刚施工完成以及将来的春夏季自然的水体效果是相当好的。
2。俞先生提出“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我认为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滨河公园里面有沿河的纵向连续性,但少了沿河向城市发展的横向空间的联结,导致空间的单调和雷同。还有这里缺乏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几个亭子都靠近水边且无功能性,不能遮风避雨,也无内容。俞先生提出"栈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湿地,使得公园成为慢步者的天堂"说法不错,但是该公共绿地由于有大量起伏和高差,本设计竟然未考虑残疾人坡道,同时木栈道的宽度较窄,双人并行都比较困难,所以不知人性化的设计是如何考虑的。
3。俞先生提出“一条红飘带”的设计概念,我个人非常推崇,亦认为相当有创意。当然,它的超长尺度、长度、色彩和空间变化,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种植槽的设计过于雷同,而且种植土太少,好像其中的植物已然干枯,效果未必好看。如果少而精地点缀一两个,同时植物维护得好些,可能让人记忆犹新。
4。俞先生提出“五个节点:沿红飘带,分布五个节点,分别以五种草为主题。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随着光线的变化,地上的投影也随之改变。”现在,五个节点基本都是白色,但是无法遮荫、挡雨,因为是镂空的,当然其中的光影效果相当好。还有,我认为白色相当有效果,很精神、很醒目地跳了出来。五种草我个人认为有些像杂草,可能我不懂吧,但是我想我专业人士都不太懂,那些普通百姓会懂吗?会看吗?可能就直接踩过去了。
5。俞先生提出“两个专类植物园区”,我在现场没看到,可能是冬天较冷,一些植物都包起来了,所以不知效果如何。
6。俞先生提出“旧建筑和构筑物的保留和利用:其中包括专类植物园区内利用料厂的建筑基底建筑茶室和接待中心;西岸水塔的保留和利用作观景塔;泵房的改造利用,以作为环境艺术元素等”,我个人看到了水塔的包装,这里面有中山岐江公园手法的延续性。还是红色的运用,但是较粗糙,感觉有些不伦不类——红色建筑的语言太单薄,但是又要具有统治性,所以给人感觉很怪,像是未完成的作品。
7。俞先生提出“一个解说系统”。我个人认为很好,但是解说系统的材料维护不周,已经都是布满灰尘,文字根本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所以,一个作品的好坏和其良好的维护很有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瓦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