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觉人与《中国炼丹术与丹药》

标签:
丹道张觉人 |
分类: 宗教信仰 |
文/林砚铭 林森荣(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国炼丹术与丹药》是四川省近代著名中医科学家、药物学家张觉人先生91岁高龄时,以惊人的毅力,精心撰述并出版的一部著作。该书包涵了作者“七十年中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心得”,是探讨中医外科用药,尤其是探讨“丹道医家”用药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张觉人的生平及著作
张觉人(1890~1981年),字梦禅,自号觉因老人,四川省广安县东岳乡人。少时因家贫而辍学,13岁起即从倪静庵、张义泰习医。青年时服膺道家医学,1909年曾赴贵州平越福泉山“高真观”拜道士廖复阳为师。廖感其至诚,悉传道医秘书《青囊秘录》及道医要药“玄门四大丹”。返蜀后,投身行伍,任熊克武部陆军医院军医。熊讨袁(世凯)护法失败后,为避祸而遁入峨眉山洪椿坪削发为僧。因感悟佛法渡人终属虚妄,不如医道救人之为实,遂毅然下山,在重庆、上海、成都等地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成都联合制药厂、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中医医院和成都中医学校工作。
张氏从医凡七十年,尤精于外科。其学术特点是:爱好炼制丹药,也爱好使用丹药(《中国炼丹术与丹药·前言》)。数十年间,他孜孜不倦以求知,或四出导师访友,考察文献;或躬身药化试验,炼丹炼汞,卓有成就,成为现代中医外科和道教医学学术界较有影响的人物。所著《外科十三方考》(1947年)、《救痨手册》(1948年)、《中国炼丹术与丹药》(1981年)均已出版。在《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有“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疗效”、“白玉丹治疗瘰疬”等论文二十余篇;为成都中医学校主编有《外科学讲义》、《本草学讲义》等教材多种。遗著有《灵药秘方注释》、《临床经验选》、《马钱子的临床应用》等数十万言尚待整理。
中国炼丹术与丹药》的学术特色
1.初拂丹道医家之面纱公开丹道医家之秘药
作者云:我国医家有一流派叫做“丹道医家”,简称“丹医”。丹医多是道家,行动很秘密,不让人知道,故许多中医中人尚不知有这一流派。他们是专用秘密丹药为人治病。……这派人的规律极严,每一代人只能传授一人。因此,现在已经绝迹。”作者早在宣统元年(1909年)就拜在“丹道医家”廖复阳的门下,后又毕生从事“丹医”研究,故对此知之甚详。其公开的“玄门四大丹”(乾坤一气丹、金龟下海丹、混元丹、毒龙丹),这就是“丹道医家”最常使用的秘密丹药—“四大金刚”。
2.不作无稽之侈谈注重临床之实用
张氏收入该书的“丹药”方,或得之于师传,或得之于友授,或源于文献记载,或用高价购于民间,但无论其来源于何处,均是“经过临床实践确有疗效”者。如他在“大乘丹”条下说:“大乘丹即大丹,是四川西北地区民间流行的一个秘方。同名的大乘丹方不少,究竟以何方为真方,无从得知,但成都文琢之老师求得一方比较正确。成都市老外科中医师张蕙卿,是使用大乘丹最有成就的第一人,但因社会条件的影响他从不轻易告人。当他去世以后,由他的接班人张尧放继续使用。解放后,张尧放医生参加了医务工作,在党的教育下,将此方公开出来。”又如“金龟下海丹”,张氏不仅详细介绍了处方、功能、主治、用法、炼制方法,而且介绍了用此丹治愈了陈某阴项疽(对口疮)的病案,使该方疗效更令人信服。
3.剥去伪衣存内核医林服务利人民
蜀中名医李重人(1909~1969年)为《中国炼丹术与丹药》题词道:“丹经九鼎漫张皇,此是人间实验方。五十年来枕中秘,喜看新著发幽光。求仙服食真荒涎,已疾延年药弥珍。剥去伪衣存内核,医林服务利人民。”这即是对张觉人先生治学态度的赞誉,也是对张氏著作最精要的评价。对道家“外丹”、“黄白”中封建迷信的部分,张氏不予收录。对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张氏也予以评判。如在“九转灵砂”条下,张氏曰:“倪师(指倪静庵—作者注)传授时说:‘炼丹之地最好是在深山旷野,闲园萧寺,人迹罕到之处最合条件,否则恐防走丹。’这种说法带有旧社会中的迷信色彩,其实只要掌握好火候,则不管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兴工,惟人多复杂足以分散精力,对炼丹操作是有影响的。”此外,作者对炼丹的过程及丹药的生成多用现代理化知识加以解说,不少丹药还列了化学反应式。当然,作者也有疏于考证或校对之误。如将《石药尔雅》误作《石药泉雅》;将该书作者江源(今属崇州市)人梅彪误作成都人梅彪。但这些与该书的成就相比,则是瑕不掩瑜的,对一位“象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的中医老前辈也是不能苛求的。《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于1981年6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于1981年11月91岁高龄时谢世。1988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了该书,使之在国内外得以流传。
前一篇:积大阴德 获大福报
后一篇:婚姻关系的几种因果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