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2011-07-30 23:29:54)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作者:飞翔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省容城县人。幼年时的杨继盛家境生活并不如意,他七岁丧母,在继母的叫骂声中长大,并因此而不得入塾读书,成为一个牧牛娃。关于杨继盛的童年生活,《明史·杨继盛传》记载到:“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护,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这样,渴望读书学习的杨继盛在家兄的帮助下说服父亲得以边牧牛边听学,并终于在13岁时正式入私塾读书。也许正是因为学习机会得来不易,杨继盛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取得乡试中举、入国子监的佳绩。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考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正式进入仕途。
杨继盛的仕途并不坦荡,由于杨继盛刚正不阿的个性,与当时奸权当道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但杨继盛不畏权贵,对看不过眼的丑行恶端从不姑息,而是力谏直言,先后谏阻重权在握的大将军仇鸾和当权丞相严嵩,终至被陷害入狱,最后被迫害致死。屈指算来,杨继盛前后从政不过六个年头,但他以其敢于同权贵抗争的壮举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而成为名震朝野的名臣,千古英名足以令后人仰慕。 珍贵的杨继盛狱中遗书
在狱中,自知生命无多的杨继盛除了同权贵做最后的斗争,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妻儿了,因为对他来说,为国家为朝廷他已经尽了一个臣子所应该做的一切,对此,他问心无愧,而对于自己最亲近的妻儿,他却觉得无比惆怅。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最牵挂的是在他之后妻儿可能面临的不测遭际,于是在杨继盛即将结束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人生之际,他惟一能做的是把对家人的牵挂留在了最后的遗书中。
在这封最后的家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杨继盛对妻子、儿子的爱 情、亲情,也使人们了解这样一位敢于冒生命之危向皇帝进谏的铁骨忠良,同时也是一位情谊深厚的丈夫和慈父。他在遗书中对应尾、应箕两个儿子殷切嘱咐到:“我若不在,你母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两个要孝顺他,凡事依他,不可说你母向那个儿子,不向那个儿子;向那个媳妇,不向那个媳妇。要这他生一些儿气,便是不孝。不但天诛你,我在九泉之下,也摆布你。”对于儿子今后的成长,如何做人处事,他谆谆嘱托到:“你两个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当和好到老。不可各积私财,致起争端;不可因言语差错,小事差池,便面红耳赤。应箕性暴些,应尾自
幼晓得他性儿的,看我面皮,若有些冲撞,担待他罢!应箕敬你哥哥,要十分小心,和敬我一般的敬才是。若你哥哥计较你些,你便自家跪拜与他赔礼;他若十分恼不解,你便央及你哥相好的朋友劝他。不可他恼了,你就不让他。你大伯这样无情地摆布我,我还爱敬他,是你眼见的。你待你哥,要学我才好。”他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教育儿子,不可与奸滑之人交往,免受其害,做好人,不入下流:“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诱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是有这样人哄你,便想我的话来识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远了他,拣着老实厚道,肯读书、肯学习的人,你就与 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在这里,杨继盛教育儿子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是为人一生的根本,因为他深知,首先是学会做人,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做好人的基础之上,否则即使偶尔侥幸得一时之意,但决不会长久一世。
做完对家人的嘱咐,杨继盛已没有什么 可牵挂的了,也许他惟一遗憾的只是不能亲眼看到奸佞遭到应有的报应,但他相信,忠义必将战胜邪恶,时间会给予最公正的答案。在即将毅然赴死的最后时刻,他慷慨写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平未报恩,留待忠魂补。”凸现一身凛然正气与正义必胜的信念。
前一篇:海峡时报 中国或许正遭遇中文危机
后一篇:各种银行卡使用注意要点 仅供参考